指点山川———策划金粟山


     

一、关于金粟山的定

   金粟山在富平以北约三十多公里处,“以粟如金故名”。这座山最开始的定位是“渭北小华山”,这个定位基本没用,这个定位一看就是插位于西岳以险而著称的华山,“自古华山一条道”就可看出华山的险峻,华山是全国五岳之一,以奇和险来吸引全国的游客,把金粟山定位成“渭北小华山”,吸引的只是渭北的游客,渭北以外的游客是不感兴趣的,这就好比你说你是你村里的首富,本村的人可能感兴趣,别的村的人当然不会兴趣。再者渭北也就那么几个县,游客人数可想而知,定位失败一切皆败。

随后又错误的定位为“关中第一福山”,又是错棋一招,陕西分关中、陕南、陕北三个地区,这个定位只是从渭北变成了关中基本没变化,这就好比你是你们镇的首富,从村里变成了镇里,别的镇的人是不感兴趣的。这两个定位连策划的“五性”(权威性、唯一性、排他性、第一性、客观性)边都没沾上,定位“关中第一福山”,第一是你没有福文化,有的只是鸿雁姑姑的神话故事和一座寺庙,牛头不对马嘴;第二是没有福产品的支撑,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南岳衡山的定位是“中华寿岳”,结果山上最宏伟的庙里却供奉的是火神,而没有供奉司寿神仙南极仙翁,定位混乱,严重的名不副实。也没有相关的如鹿茸、人参等益寿产品作为支撑,无法从这品牌中获取额外的收益,“中华寿岳”只是空中楼阁的概念,没有产品支撑。

 

二、    景区的知名度

    品牌是轻资产的战略组成部分,由三个部分构成: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旅游品牌也不例外。金粟山属于“三无”品牌,没有知名度,谈不上美誉度,没有美誉度就更别谈忠诚度了。金粟山连最起码的知名度都没有,又如何去吸引游客?当然为了扩大知名度,也进行了一些不专业的营销策划活动,但属于老鼠嫁女小打小闹的活动,比如请了一个不知名的衣××到金粟山进行滑翔飞跃活动,企图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金粟山的知名度,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有计划无策划的活动,是一个无法吸引大众眼球,无法令新闻媒体猛烈跟进的社会事件,第一是滑翔活动是普通的体育活动,没有探险和破纪录的因素,公众不感兴趣;第二是请的人不是体育界和探险界的名人,没有知名度,新闻媒体没有猛烈跟进,没有达到借助名人效应进行炒作金粟山的目的;反观前多年盛极一时的台湾影星柯受良飞越黄河的大事件,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营销活动,这里面的成功因素恰恰是我们没有成功的内在基因。我从“人,事,影响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先说“人”,这个事件的主角是来自台湾的明星柯受良,台湾因其两岸隔离五十年的原因,来自对岸的台湾同胞总让我们感到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和亲昵感,更不要说是在两岸三地拥有广泛知名度的“小黑”柯受良了;其次说“事”,“柯受良飞跃黄河”,黄河是无人不知的,是中国人神圣无比的母亲河,当年日本人侵占山西,而没有攻入陕西,与黄河的阻隔是有一定关系的,而现在有人要飞跃她,等于明星飞名河,足以吸引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目光;再说“影响力”, “明星飞名河”这样破天荒的事件可以吸引无数媒介的猛烈跟进和关注,媒体的参与让整个事件升温,注意力就是经济,企业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件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付出的成本却是最小的。我们所组织的滑翔活动主角一来不是名人,不会有名人效应,无法引来媒体的猛烈跟进,当然有少量媒介参与,但属于杯水车薪,影响力半径是有限的。二来滑翔活动司空见惯,达不到事件营销的目的,“猫追老鼠不是新闻,老鼠追猫才是新闻”,大众不感兴趣的事情,媒体自然不会报道,因为没有新闻价值,结局是钱花了,事过了,老板迷茫了。哪种广告最经济,当然是“事件营销”,最适合打造品牌知名度,成本低,收益大。“事件营销”是没事找事,找事造势的营销方式,营销说得简单点就是如何发动群众,吸引群众的眼球,调动群众的情绪,通过人性程序的巧妙运作以达到我们最初的商业或者其他目的。关键是要把握社会的脉搏,制造新闻事件,品牌自然就可以借船出海,挟势运作;金粟山最需要的是知名度,需要的是“事件营销”的传播利器,但必须是经过超常规策划的。

三、    旅游景点的构成

   旅游经济已经从观光旅游转向了体验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经济的六大构成要素,旅游区景点的多寡直接影响景区的盈利能力。景点多则盈利的价值链就长,景点少则盈利的机制就相对弱。金粟山的大小景点只有六个,旅游的基数欠缺,是一步到位型的旅游区,盈利能力非常弱。而位于山西介休的绵山,因其旅游经济的突起,成为闻名全国的“绵山现象”,绵山景区面积74平方公里,景点有400余个,投资7亿元,是我国民营资本投资最多的景区,2000年7月开业,当年收入789万,2001年收入达到1847万元,综合收入8000万元,一举跨入山西十大景区,2002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其经济效益超过老牌景区,连续六个黄金周都是如此名列山西省前茅。带动了介休市的运输产业、建材产业、商品零售业、餐饮业的发展。景区一直走的是精品路线,大罗宫中的《道德经》的材料都是用南非进口红木制作的,还组建了佛乐团,成立的绵山文化研究室,深挖当地文化价值,围绕“寒食节是源,清明是流”的文化内涵,将寒食节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争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山的成功在依靠自然资源的的优势,适时而动,应旅游而起,也在于经营体制、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内部是“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原则,外围是发展了区域旅游协作,密切联系了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优秀景点,实现了资源引力共享,局部优势互补。

而我们的金粟山主要景点是一个金粟寺再加上一个鸿雁姑姑的神话故事(全国类似的景点多如牛毛,本县觅子乡铁佛寺“有佛无寺”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其他的旅游景点有待开发,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撑不起一个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

四、景区的盈利模式

   金粟山因为旅游景点的缺乏,导致了盈利模式的单一化,只有门票收入一种。在我国良好运作的旅游景区中,门票收入只占景区总收入的15%以下,不超过20%。门票收入是重要利润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收入途径。“门票经济”是传统旅游体制下的盈利渠道,只是旅游产业链中最前端的盈利源。金粟山只有一种盈利源即门票收入,投资回报率可想而知!其实旅游景区盈利模式有六种之多:门票盈利模式,品牌盈利模式,地产盈利模式,产业链延伸盈利模式,景区与影视结合盈利模式,观光和演出活动盈利模式,如果细分下来不下二十种。

如果不借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复兴,旅游经济的崛起,金融机构的支持,把金粟山的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资金,把资金变成资本,不然错过了这个历史性的大好机遇,金粟山极有可能变成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可能是个资金无底洞。金粟山将不再是金子,而是一堆破铜烂铁。金粟山这块旅游资源其实没有被盘活,没有盘活如何招商和贷款,招不到商又贷不到款,又何谈建设和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恶性循环。搞掂金粟山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大搞有大搞的方案(重新策划,资本运作),中策是小闹有小闹的办法(项目配置,盘活资源),下策是不干有不干的想法(等待时机,金蝉脱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