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谨防矫枉过正


  稳增长又提到了政府的优先日程上。受欧债危机、房地产的调控和去年反通胀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正在低谷运行。在当前通胀大体上已得到控制时,通过宏观上的微调来加快一点增长速度,是必要的。

  然而,三年前刺激经济时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 投资的大幅反弹很容易造成经济增长过热,引起通胀等一系列的后遗症。在刺激经济的措施下, GDP增长从2009年一季度的6.1%迅速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 经济的大上大下,不但影响到宏观的稳定,在微观层面也使企业受到很大损失。最近笔者看到了一篇有关四川农村金融的报告。在他们那里近年来出现了一大批农户问题贷款。在08-09年的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热中,很多刚刚起步的农民将自己多年打工经营和积累下来的钱,加上贷款,大量购买与基建相关的设备,如工程用车,工程机械,承包小工程垫资,建筑材料生产投资等等。2011年宏观政策一转向,这些处于建筑末梢的投资农户大部分血本难回,形成坏账。宏观政策的大起大落受冲击最大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近日来, 一些地方政府把这轮调控又当成是一次大干快上的机遇,各地上项目的兴奋状态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防止这次稳增长不被矫枉过正呢?

  首先是把握好宏观增长目标。增长到底要“稳”在什么地方?年初两会定下今年的增长目标是7.5%。到目前为止,没有迹象表明今年连7.5%都保不住。一季度8.1%,二季度增长即使再下滑一点也不会低于7.5%。从PMI以及其它的先行指标趋势看,三、四季度增长还会有些上扬。因此,宏观上只要微调一下,7.5%的目标甚至是8%以上的增长率应该是能达到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要保持较高一些的增长速度,是担心就业不足, 失业过多。而在目前情况下,全社会总的说来处于劳动力短缺中。企业找不到足够的员工,工资还在快速上扬。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过快增长,会使劳动力短缺更为严重。 这又会带动农村短工工资上扬,进而推动又一轮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好不容易压下去的通胀又可能又卷土重来。因此,在当前的宏观调控时,“稳”字要抓两头。要特别防止投资反弹过快。应该看到,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长的动力还在,对投资失误的惩罚不足,只要有机会大干快上,内在的机制很容易造成矫枉过正。

  第二要抓住银行贷款这个笼头。上次四万亿的拉动经济政策,实际上政府财政支出并不多。在四万亿中,中央政府只出了1万2千亿,加上地方财政投入,财政支出也就才两万多亿。 这里面还有一部分是财政本来就要开支的钱。而支撑巨额投资的在银行。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从2008年的4.9万亿陡然上升到2009年的9.6万亿。 2010年新增贷款也有8万亿。因此,要防止这次的投资过度反弹,首先要防止银行贷款的再度飙升。有关部门应该重申不良贷款的终生追究制。地方政府、大型项目愿意多借钱。借钱建设马上能出政债,还钱是下届政府,是未来项目管理人员的事。可是,银行工作人员是专业人士,应该有严格的纪律。 对项目要认真地进行尽职调查,出了坏账,银行管理人员要负主要责任。这些年国家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投了这么大的资买硬件与软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员工培训, 这时还说经验不足,知识不够,确实说不过去了。从宏观上,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额度要实行总量控制。 在微观上, 对银行贷款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谁审批,谁负责。 这是当前防止出现又一轮的投资热的必要措施。

  最后,应该把宏观微调的钱花在结构调整上。 既然宏观微调要花一些钱,可以把钱花在节能、环保、治理大气污染、扶贫、养老等这些长期投入不足的地方。 对新兴产业加大一些投资,也是必要的。但要防止央企、国企又拿到大头,产生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最近卫生部长陈竺宣布公立医院不能再负债建设,盲目扩张,要为民间资本留出空间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事实上,加快各个垄断或变相垄断行业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及金融支持,是当前既不用政府花太多钱,又可以加速结构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的最优选择。据说,六月份各部门将会密集出台落实新36条的细则。应该借这一东风, 把民营投资给真正调动起来。 实践证明, 仅有一些条例,一些规定还不够,一定要有监督检查, 要有问责,奖惩机制。 当前要特别防止借宏观微调,大量的资金又涌向铁公基,涌向大型国企,出现把民间投资进一步挤出去的危险。为此, 应该加强各项政策与措施的透明度,加大项目审批与投资的透明度,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社会对公共投资的监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宏观微调的早期就要定下防止矫枉过正的机制来,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