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后进学生的特殊帮助, 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帮助, 大家认为是教育公平, 都很支持。但对那些拔尖的学生给予一些特殊的帮助,有人就认为不公平。事实上,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在教育公平中被忽略的另一端。
作者文章归档:汤敏
现在对后进学生的特殊帮助, 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帮助, 大家认为是教育公平, 都很支持。但对那些拔尖的学生给予一些特殊的帮助,有人就认为不公平。事实上,拔尖创新人才往往是在教育公平中被忽略的另一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特邀国务院参事、知名经济学家汤敏,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2020年6月27日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刊发
「访谈嘉宾」
汤敏 国务院参事、知名...
人类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学、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十多年前,由联合国在提出防止出现“数字鸿沟”时就曾警告过,新科技的最先受益者往往是那些有识别能力、有购买能力的人群。而这些新技术与设备又加强了这些人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反之,贫困人群往往是这些新技术最后才能触达的受益人。与此同时,一系列新科技的出现对就业市场会有很大的冲击。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会使一些领域的就业机会大量减少,而低收入人群受到的影响会很大。如果政府的政策没能对市场机制的不足未雨绸缪或做出...
今天我讲“爱心助脱贫:如何为扶贫和乡村振兴大规模培养人才” 。大家知道精准扶贫到2020年就要结束了,结束之后是不是就没有贫困可扶了呢?不是的,我们现在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未来还有相对贫困问题。未来扶贫跟乡村振兴应该说是一体的,核心就是要做好人才的培养。乡村振兴在十九大已经定出了三大步,即2020年、2035年到2050年,一个非常长期的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巩固我们的扶贫成果,要做好乡村振兴,核心就是人才培养。
怎样在我们的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中拥有大量人才?现在一谈到乡村,我们想到的都是老人留在乡村,年轻人都出去了。但是大家注意,实际...
近日,中青报刊载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发现象级关注,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在接受善达网采访时表示,引发讨论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基础性焦虑以及通过技术可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寄予的希望。
在过去数年,友成基金会联合多个组织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实施双师教学,教师培训计划等项目,对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乡村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均有显著的帮助。
汤敏认为,担心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会给学生造成伤害、会弱化老师作用的顾虑完全没有必要。“技术不能解决一切,但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上,互联网技术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汤敏...
9月9日,第四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在西安开幕。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应邀做主题为“如何打造社会企业的新木桶”的发言。
以下为汤敏先生发言全文:
非常高兴今天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社会企业。我们刚才有很热闹的讨论,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换个思维和想法。
社会企业很重要,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而且已经形成了社会的共识,但是具体如何去做,现在应该更多地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如何打造社会企业的新木桶。
这是刚刚出版的《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这期的封面文章是《中国慈善的集体行...
到2020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将第一次彻底地消除了绝对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推动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现在, 如果按当前的扶贫标准,我国已经有7.9亿人脱贫了贫困。按联合国的说法, 这占到了这一期间全世界脱贫的人口的70%以上。过去五年间, 我国已经有6600万的农村人口脱离了贫困。
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形势在变,环境在变, 我们未来的任务也在变。但在众多的变中,也有不变的,那就是扶贫助弱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长期的主题。
一、扶贫四十年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推动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1.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作为经济学家和发展问题研究专家,您如何从中华民族历史和世界眼光来观察这场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推动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现在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实施的。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扶贫标准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扶贫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到现在的“精...
中国公益机构目前的发展困境是什么?是三大不足:资源不足、能力不足和影响力不足。
这三个不足互为因果, 但影响力不足是最致命的。我国是快速变化着的发展中大国。任何公益行动没有规模, 就没有影响力, 就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但任何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都需要比较多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公益机构的能力不足则难以应对国内对社会公益日益增长的且大、且多、且新的需求。
但更重要的是, 正是因为我们的影响力不足, 满足不了企业和捐赠者的需求,得不到政府部门的关注与配合, 就吸引不到更多的资源, 付不起更多的培训费, 招不到高端人才。
对资源不足,能力不足的问...
春节期间,网上的一段视频火了。
这是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但在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都记住了它。清朝乾隆年间三大家之一, 兼为诗人、散文家,和美食家的袁枚曾写的一首名为“苔”的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中,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们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催人涕下,不但让台上的嘉宾泪流满面,也深深地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啊,有多少像在贵州威宁县石门乡贫困山村的孩子们,虽然他们的学校拥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