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可否改改思维方式?


  以笔者之见,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尊重那些几千年来促进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习俗和经验,以市场经济机制所具有的多样性、流动性和渐进性等调整行为和制度,是欧洲经济摆脱梦魇、走向复苏的必要前提。如果欧元区的决策层能在此艰难时刻秉持新的理念,由加强控制转为适当放松干预,那么欧元区眼下的“不可持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近日表示,若没有更有力的政治和金融纽带,欧元区将“不可持续”;为此他呼吁欧元区成员国就刺激增长、降低赤字和建立欧洲统一的银行监管机构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许多人对欧元区的前景充满忧虑。

  大有大的风险

  欧元问世于1990年。当时规定欧元由欧洲央行统一发行并制定利率,而各成员国分别制定政府预算和管理经济。这种特殊的机制孕育了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

  比如希腊,它实行高福利社会政策,财政赤字、政府举债度日是常态。在加入欧元区以前,希腊拥有货币发行自主权,因此有两种策略可用来对付政府债券到期可能偿付不了的问题:一是增发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以间接展期,用跨期手段为解决危机赢得时间;一是用货币政策手段,增发货币使货币贬值,从而减轻债务压力。这就是说,希腊经济有它的风险,却也有它解决风险的办法。但加入欧元区以后,希腊失去了独立的货币发行权,上述两种策略无法实施,于是酿成了重大债务危机。现在,希腊会不会退出欧元区的悬念与担忧,已经使这个单一货币联盟出现裂痕。而且,债务危机的阴影正在欧洲扩散,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已相继发出求助信号,一旦无力承受重负,欧元区将“难以持续”。

  建立欧元区,搞统一市场,目的是降低贸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但大有大的风险,它使管理难度加大,调整空间缩小。

  “理性主义的雾霾”?

  以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种说法,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机构应该不断地集中化,在某种程度上,计划经济体制正是这种思路的产物。现在,“大锅饭”的弊端已经广为人知,但在经济领域搞集中管理、控制决策,一味求大的偏好似乎有增无减。

  搞大,就是搞集体行动,而集体行动的效率一直受到质疑。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一般认为,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有进一步追求扩大集团利益的倾向。但这种论断是根本错误的“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从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出发,奥尔森强调集体组织中的“搭便车”现象不可避免,因为公共或集体物品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典型的大型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地位与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地位,或国家里纳税人的地位相似:他个人的努力不会对他的组织产生显着的影响,而且不管他是否为组织出过力,他都能够享受其他人带来的好处。”这是“集体行动”缺乏效率的根本原因。如果把欧元区视为一个集体,那么各个成员国就是这个集体中的个人,按照设计者的想法,这样的集体行动应当效率更高,但实际情况却是危机重重,原因何在?奥尔森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思考。

  搞大,相信大的东西总有好的乘数效用,这是技术理性崇拜的谬误。英国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说当代欧洲弥漫着“理性主义的雾霾”,这种技术和工具的理性主义相信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最好的,它预言人类可以用理性来控制、设计、监视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切方面,进而保证人类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达到完美的境地;它断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被复制,如果复制失败,就只能由一个更为技术化的计划来替代,正是这种对技术的理性崇拜导致了欧洲社会的种种问题。欧克肖特说的是政治领域,眼下的欧元区困局又何尝不与这种理性主义思潮有关?

  加强管控并非良药

  德拉吉认为确保欧元区无虞的第一步,是对银行业实施更严格的中央管控。确实,银行业危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关键所系,坏账缠身的银行会拖垮财政虚弱的政府,而政府财力匮乏又使持有政府债券的银行雪上加霜。但加强管控并非良药。因为从根本上说,欧债危机不是因银行经营失范所致,而是由欧元区的统一货币机制无法适应各成员国具体的经济状况引起。

  至于德拉吉提出的刺激增长和降低赤字两个改革目标,做起来颇有难度:刺激增长就要强化政府作用,增发货币,而降低赤字却要减少支出,控制政府规模;刺激增长只承诺未来的收益,而降低赤字则会真金白银地损害人们的当下福利。如此看来,欧洲民众对附带条件的“救援”持戒备心理,是不无道理的。

  欧元区的出路何在?以笔者之见,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尊重那些几千年来促进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习俗和经验,以市场经济机制所具有的多样性、流动性和渐进性等调整行为和制度,是欧洲经济摆脱梦魇、走向复苏的必要前提。例如,欧洲央行为什么不能将货币发行权灵活一下,使各成员国在承担义务和拥有自主权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朝前看,如履薄冰;退一步,也许海阔天空。如果欧元区的决策层能在此艰难时刻秉持新的理念,由加强控制转为适当放松干预,那么欧元区眼下的“不可持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