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钟祥财

1954年8月生,浙江省鄞县(今为宁波市鄞州区)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经济史学会理事、上海钱币学会理事。出版个人专著7部。

凯恩斯的理论、思想和时代


  “时代是由思想家造就的,但思想家又是由时代选择的,这种选择既不一定正确,也不总是符合思想家的全部。这是思想家的荣耀,也是思想家的悲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是:眼下全球经济的诸多弊端与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有何关联?如果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那么欧美各国能否走出目前的困境,将取决于对它的反思。”

  凯恩斯经济学说的社会影响是显著的、深远的,宏观经济学由此建立,政府干预的政策依据于此,他的促进就业主张在英、美通过了立法,战后国际金融体系也出自凯恩斯的设计。《通论》的理论具有逻辑性、建构性和人为控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凯恩斯科学主义和...

Read more

欧元区可否改改思维方式?


  以笔者之见,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尊重那些几千年来促进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习俗和经验,以市场经济机制所具有的多样性、流动性和渐进性等调整行为和制度,是欧洲经济摆脱梦魇、走向复苏的必要前提。如果欧元区的决策层能在此艰难时刻秉持新的理念,由加强控制转为适当放松干预,那么欧元区眼下的“不可持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近日表示,若没有更有力的政治和金融纽带,欧元区将“不可持续”;为此他呼吁欧元区成员国就刺激增长、降低赤字和建立欧洲统一的银行监管机构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许多人对欧元区的前景充满忧虑。

  大有...

Read more

三个“明显” 值得期待



三个“明显”  值得期待

 

钟祥财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困难,是由外部性、周期性和体制性等多种因素引致的。就眼下的特殊局面而言,怎样把原先由海外市场消费掉的那部分产出转变为国内的有效需求,实际上已成为维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扩大内需最为有效的做法是切实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即着力搞好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明确了今后...

Read more

“大同”思想面面观



“大同”思想面面观 


1936年,凯恩斯为德文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写过一篇前言,其中说他的国家干预理论在英国遇到了相当顽强的抵抗,但相信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对德意志读者产生某些不同的触动,“这是因为,在德国一直就有它重要的经济学派——历史学派”,“比较起那种‘自由放任’所造成的生产和分配理论来,我的这种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更容易适应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的关系。”[1]中外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它得以建立和实施的文化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选择了经济体制。要...

Read more

中国经济:娜拉出走以后怎样?


 

现代中国的一个世纪性问题

 

娜拉是挪威作家易卜生所写的话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为了追求个性自由,她毅然抛弃舒适安逸的家庭生活,走向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值得玩味的是,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在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萦绕在思想者的脑际。

《玩偶之家》写于19世纪下半期的欧洲,但到了20世纪上半期,“娜拉改变了中国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念。”[1] 与此同时,像鲁迅这样的思想家,考虑更为深远。他首先肯定娜拉出走是必然的,“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但他担忧出走以后的娜拉,“不是堕落,就...

Read more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十多年了。在他离开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前进。目前,亟待破题和解决的发展中问题不少,但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目共睹。在世界经济出现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历程,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非常有必要从整体上解读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正式确立以市场为取向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但梳理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经济问题的谈话文献,可以发现把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行政计划型转变为市场配置型是...

Read more

萧条岁月读《萧条》


萧条岁月读《萧条》 

钟祥财

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率先使用萧条(depression)一词的是英国首相布朗。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在公开场合称发达经济体已经陷入“萧条”。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这次经济危机从其根源和本质特征上看,具有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特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就是严重的生产过剩和信用危机。谢华育现在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几年前曾送我一本他翻译的《美国大萧条》(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萧条》)。当时主要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读了。近来思考还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拿出来重新翻检。情境...

Read more

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能混为一谈

 

钟祥财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上,必须防止一种情况,就是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混为一谈。

经济政策事关经济建设,社会政策事关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联系,又各有重点。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目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效益来自于市场竞争,而社会建设体现的是进步和公平。虽然经济建设对社会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换一句话说,好的社会建设可以有力促进经济建设,而不当的社会政策会妨碍经济建设。

保增长,保稳定,调结构,促发展,这是党中...

Read more

奥尔森的告诫



 

曼瑟·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1932——1998),美国经济学家。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69年后长期在马里兰大学任教。美国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公共选择协会会长、南部经济协会会长、美国经济协会副会长。出版著作6部,主要有《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和《权力与繁荣》等。1995年,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文版(陈郁等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国家的兴衰》则有两个中文本,一为吕应中等翻译的《国家兴衰探源》(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为李增刚翻译的《...

Read more

王安石变法败因新探



 

  王安石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推行的变法以失败告终,这是历史的事实。但其败因为何?学术界见仁见智。对王安石变法败因的判断,与对变法本身的评价直接相关。现有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大都把变法看作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举措,所以往往把它的失败归因于保守派的阻挠。即使有些分析指出了变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也只是从历史局限这一角度进行解释,言下之意,只要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变法是应当成功、也必然会成功的。笔者认为,王安石变法之所以最终被废除,是与其变法思想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密切相关的。

  先看王安石变法思想的价值观基础。在注释先秦典籍《老子》时,王安石说过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