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与高岭土


    中国是瓷器的祖国,又是高岭土(Kao1in)的故乡。人们要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就自然而然地需要考察高岭土。这是因为高岭土是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不仅与瓷器的质量,而且与瓷器制造业的命运都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从矿物学角度来看,高岭土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公认精确的定义。

   从一般的辞书来看,高岭土似有广、狭两种含义:

    广义的,泛指其化学组分中含有铝硅酸盐,矿物组成主要为高岭石的一种具有良好塑性的白土,或制瓷业通用的白色陶土。狭义的,则特指我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景德镇东五十公里以高岭山为中心的地区所出产的一种白色土状的瓷用原料。

  据我国地质界和陶瓷界的考察,高岭山的这类粘土由白云母花岗岩、伟晶岩风化而成。其矿物组成,既有埃洛石也有高蛤石;由其化学组分中三氧化二铝(AI203)在35%左右,铁、钛等着色物质极微(约0.6%),烧结温度在1700·C以上明·宋应星在1636年刊印的《天工开物》卷中《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器瓷胎制备工艺时说:

    土出婺源、祁门二山:一名高粱(岭)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清·无名氏《南窑笔记·合泥》又谓:子( 音den,景德镇俗字,此处特指用瓷石舂制而成的块状泥料)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或 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搭配不同。……一切瓷器坯胎骨子俱用合泥做造。

      以上文献谈到高岭土时所说的“其性坚硬”或“性硬”,均指该类粘土与狭义的瓷土(指粉碎瓷石所得之土)在高温下成瓷时的性能而言。也就是说,狭义的瓷土在焙烧成瓷时极易瘫塌,而高岭土则不软化,故曰“性硬”。可知明清时代的景德镇陶工是把高岭土当作
一种抗变形的原料掺进瓷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