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文青与学青


  学青,就是学习型青年,学者型青年,这是笔者新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不提倡大家做愤青和文青,而是提倡大家做学青。我认为学青的标准应该是“忧而不愤 学而有思”。

  愤青,只知道愤怒,而不知道思考,是纯粹的情绪动物,而文青,表面不愤怒,但是擅长将问题固定化、扩大化,这也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学青与文青不同,文青是文学青年,或是文艺青年,他们并没有充分的知识,特别是了解这个世界所必须的知识,而学青,则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方面有着足够的了解真正是相当造诣的人。学青,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只是没人重视他们。

  愤青往往是被人利用的对象,特别是被民粹主义者所利用,文青则往往成为衍生问题制造者,国家不幸文人幸,道理就在这里。

  现代世界问题之复杂,不是文青们所能理解的,而不是愤怒就能解决的,而社会之问题,不在于人们不想解决问题,而是超出了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旧方法解决不了新问题,而新的方法又一时找不到。对问题的愤怒是必要的,但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更是必须的。

  金融危机后,大家都骂格林斯潘,其实事情的本质不是格林斯潘不想将问题防患于未然,而是格林斯潘以往行之有效的金融调控措施失灵了。

  忧和愤,往往是人们面临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两种态度,但这两种态度的本质又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忧的同时会抱着一颗改进之心,如果是愤的话,那离破坏就不远了。因此文明的每一点推进都是由那些心怀忧患之人推动的。

  愤青和学青是可以转化的,很多学青,其实也是由愤青转化而来,“愤青—学青—伟人(或圣贤)”,世界就是这样被推动的。但发生这种转化的前提是“义愤”,而不是“私愤”。

  世界是靠文明来推动的,而不是靠情绪或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