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是一个展览的名字,它的副标题为“当代中国独立动画”。半年前我受朋友所托,开始策划这个展览,今年9月底,它作为成都双年展的一个特别邀请展,在成都A4艺术空间首次呈现。
何谓独立动画?它首先是一个与产业动画相对的概念。中国动画曾在早期发展出形神兼备的隽永传统,但今天,这种传统越来越被产业动画湮没和取代。在产业动画的意识形态性、商业性和仿制性背后,在贫瘠的当代中国生存经验与情感背后,匮乏的是一种想象力和美学。这是为什么独立动画值得珍视的原因,它是以动画方式完成的一种个人表达。
“光谱”展览试图勾勒的,正是当代中国独立动画的活力与发展。展览包含了来自19位(组)不同年龄、背景作者的30个作品。检视作者及作品名单,会发现当代中国独立动画的养分很大程度上来自当代艺术,被邀请的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个领域工作。
有明确艺术家身份的作者提供的作品,通常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实验性以及观念色彩。其中很醒目的,如王海洋在同一张纸上擦画了上千次完成的作品《弗洛伊德,鱼和蝴蝶》——他的实验突破了文本的界限,这个作品获得了荷兰动画电影节的金奖。另一个倾向是动画创作向新媒体的延伸,如曹斐、张小涛、缪晓春等人的作品——如果从别的角度出发,它们完全可被归为新媒体艺术,这是当代技术语言的发展对动画概念的拓展。
但是,独立动画的当代性并未因此被局限。展览中的另外一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叙事性。有时是对生活的记忆或想象,不仅带着浓郁的情感,还兼有童话的色彩,如雷磊和冯薇的作品;有时它是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就如刘健三年磨一剑,一个人一笔笔画出的长片《刺痛我》,其规格不但在独立动画中独树一帜,即便扩展到独立影像的范围里,也是前所未有的。它从2009年完成到现在,没有停止在各国电影节的游历,更新了人们对中国独立动画的了解。而片中充满现实感的叙事取向、带有中国气质的美学风格及超乎寻常的尺度,是否会给未来的动画制作带来一些启示或波澜,还令人拭目以待。
基于这样的创作格局,“光谱”在选择作者和作品的时候,具有一种倾向性。它努力强调的是作品的作者气质、现实感和叙事性,以及中国风格。所谓现实感,是对此时此刻生存际遇的回应,或曲折或直接——这种回应,动画作品似乎也没有理由回避,除非只以娱乐为目的;中国风格,期待的则是接续传统的能力,尤其在美学上;至于作者气质,整个展览中,作者个人的作品序列中表现出的一致性和所有展出作品的关联性,会令人对这个词语的意味心领神会。
这意味着,当代中国独立动画不仅与当代艺术有所关联,同时也潜行在独立影像的脉络里面。沿着这样的思路,“光谱”展览在梳理当代中国独立动画的线索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当代艺术和电影这两个大范畴之间交集的区域。这种交集就在此时此刻,它惟有在今天当代艺术的情境里才能发生。正是在这两者间,生发出了独立动画的面貌和语言。也正是因为同样的理由,它摒弃了商业性的动画,哪怕它们带有趣味和创造性;也舍弃了那些纯观念,或必须以装置的方式来呈现,否则就变得“不完整”,影响被解读的作品。
这便是这个展览的倾向性。它意在凝聚一种能量,来打破两种场域的区分:尽管它现在是一个在展厅里的展览,但那些被选择的作品,对传统影院空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这里的影院空间并非展厅的简单延伸和替代,它们互相平行,而且有性质的差异。这并非要模糊两者的界限,而是提出和尝试另外一种“看”的方法,这也正是展览的意图所在:基于独立动画的光彩和感性,提供另外一种语境和视野,让人重新理解它在这个时期独立文化中累积的意义。
“光谱”的指向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