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丢弃了正在消逝的菜市场


  在很多新开发小区的建设里,往往忽略了对菜市场的布局规划。未来房价不可能再有过去那般暴涨,开发商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回归到日常生活的细节服务上来。

  在北京,很多社区周围一公里左右可能很容易找到一两个shoppingmall和超市,但却很难找到菜市场。

  其实很多人很愿意买菜市场的账,似乎也很热衷于享受和小贩讨价还价、饶把葱蒜的感觉。大超市菜品虽然更全更多,看起来也更干净,但价格却很昂贵。先前有报道说超市菜价里头,最后一公里的流通费用就占了50%,讨价还价很难。

  据笔者的观察,在很多新开发小区的建设里,往往忽略了菜市场的布局规划,大概是想着有了mall和大超市这些先进的业态,就不需要菜场了。这也可能是去美国考察过的结果,在一个车轮上的国家里,人们大多居住在郊区小镇,食材也与我们大不相同,一个星期开一次车去mall买全东西就够。中国的城市规划应该更多参考有着相同文化背景、饮食习惯与居住条件的地方,比如香港和台湾。菜市场的消失让我怀念起在香港做访问学者时感受到的当地街市的便利与浓浓的文化气息来。

  香港有77家公众街市、25家熟食市场和一些露天街市,由政府食物卫生环境署进行统一管理。街市的经营范围比菜市场更丰富,除了蔬果肉类水鲜干货,还经常包括一些餐饮小店。一些街市就设在地方的市政大厦内,占据楼下几层,楼上还设有政府提供的文娱康乐设施和市政办公室。从这种布局安排就可以看出,香港将街市作为对周边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措施,设定好街市内各种摊位销售种类与租金进行公开招租,租金大大低于周围商业铺面,价格自然也就便宜,如寸土寸金的上环,街市里一个13平方米的鲜肉铺面只需要1600港币的月租。

  街市营业时间一般都是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熟食市场更是大多营业到凌晨两点,为周边的人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提供方便、价廉、干净、美味的食品外,街市更重要的功能需要细细体味才能体会到。我还记得有时候起床去街市吃饭,会看到很多上年纪的老人家还在喝早茶、看报纸、聊家常,然后买菜归家。店家和他们熟络得像一家人,何伯王伯地叫着,摊位和小店一开就是很多年,甚至有的都做成了老店,父传子,子传孙,已经融入到了社区中。这种浓浓的邻里感情其实在很多香港的影视剧中都可以体会到,还记得《每当变幻时》里鱼佬陈奕迅对杨千桦暗地蔓延的情愫吗?还记得《女人四十》里萧芳芳与鱼贩的斗智斗勇吗?如同电影里一样,街市提供着食物,也滋养着浓浓的社区氛围和悠悠然的生活感受。

  笔者大致也了解过北京的情况,城中村附近还能找到早市或者菜市场,城内老社区也有一些政府提供租金补贴的菜场,大量新建小区里基本无迹可寻。在大超市挑选菜品,排队称重、结账,价格是不能谈的,称重员与收银员的脸也永远僵硬着,买菜也成了标准化操作。很多人感叹城市生活让邻居都成了陌路,觉得自己生活在鸟笼里。从规划角度来说,在规划中没有提供社区民众共同交流、生活的功能与承载的空间,诗意地栖居是不可得的。这就不仅仅限于在小区内设置一些健身设备,其它涉及到人们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的设计都应该由政府来提供或者统一规划来指导开发商建设。

  写这篇文章前和朋友聊天,才知道离学校不远的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不但建了食堂,还运行一个菜市场已有两年时间。问及原因,答曰住的人多了后做调查,菜市场建设是第一需求,既方便了业主,也让后期开发项目能卖得更好。有销售支撑,开发商能从社区生活的角度去做当然好,那么小一些的楼盘,或者已经建成的社区该如何完善补充这项功能,甚至更多的公共生活空间,大致还是得由政府来,不仅为平抑物价,更为了慢慢消失的邻里感情与生活味道。在房价高歌猛进的日子里,可以忽视细节,买家卖家的眼睛都在一套套的房子销售上。未来房价不可能再有过去那样的暴涨,开发商的注意力该更多地回到日常生活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