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担保惹的祸


  浙江是国内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是个“多事”的地方。去年秋季温州的民间借贷一浪未平,今年春夏担保危机一波又起。

  相互担保素来是浙江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一家资产上5000万的企业,至少有3家以上的担保企业,多的甚至超过10家。” 根据杭州家具商会的调查信息,仅仅是杭州家具行业,担保圈所涉及企业就有100多家,涉及23家银行,关联金额超过100亿。目前温州规模以上企业总共有500多家,其中超过半数涉及不同金额的债务担保。

  从表面看,这场担保危机的导火索是去年年底的天煜建设案。2011年12月20日,浙江天煜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天煜建设)下属江苏分公司经理因非法集资被法院立案,天煜建设全部账户和房产陆续被法院冻结查封。如果把目前越来越强的担保危机视作一场金融风暴的话,第一个扇动蝴蝶翅膀的就是天煜建设。

  天煜建设资产被冻结首先影响到了杭州嘉逸集团有限公司,该企业担保了天煜建设数千万元的负债。与嘉逸集团相关的第二层担保圈有六大集团,涉及企业超过30多家,互保金额总计4.18亿元,其中三家是当地的大型龙头企业,资产逾55亿元。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不断下行,浙江省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信贷危机沿着企业互保、联保盛行的担保链迅速传递,冲击到建筑业、家具业、输配电业、纺织、化工等多个行业。一家企业感冒,整个信贷市场便跟着咳嗽。这,就是浙江企业互保网络的蝴蝶效应。

  少数企业信贷危机之所能想金融非典一样快速传染,根子就在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的那张债务网络。无论当初在编织互保、联保网络的过程中,还是在这场担保危机的蝴蝶效应中,商业银行,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把担保作为放贷的必要条件。一些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彼此不得不相互担保。更有甚者,银行居间,让一些互相不了解的企业相互担保,这些企业在被担保企业和项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成为其他企业的担保者。

  银行贷款是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出于自身后续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对银行的担保要求只能就范,无论是寻求其他企业作保还是为其他企业担保,客观上都编织了一张风险高度关联的担保网。这张担保网络上任何一家企业出了问题,其担保企业马上就面临银行收贷的压力。一家银行收贷,其他银行为了规避信贷资产的风险,也会争先恐后收贷,本来经营情况正常的企业,面对所有银行的共同“挤兑”,大量流动资金被突然抽走,资金链很快就走向断裂的边缘。

  互保联保使得企业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一张,其他的全部受到牵连。而银行只要及时收贷,基本都能全身而退。在2012年一季报披露,宁波银行公司当季实现营业收入24.03亿元,同比增长42.09%;净利润10.34亿元,同比增长26.83%。一面是实体经济哀鸿遍野,而另一面却是金融业的纳金揽银。

  这就是企业互保联保的作用。银行业通过它最大限度地转嫁了风险,而实体经济的经营风险却被多米诺骨牌效应放大了。

  此外,担保公司同样也是大啖实体经济唐僧肉的食客。一些担保公司收取了3%的担保费之后,还要求企业购买其“理财产品”,以“代为理财”名义占用客户资金用于民间高利放贷。中小企业在寻求贷款过程中,银行往往要求其寻找担保公司做信用担保,但部分违规经营的担保公司非但没有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帮手,反而利用担保融资成为盘剥企业的为虐者。以今年3月份“出事”的中担信用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例,根据媒体披露,2011年3月,某家业曾通过中担担保从两家商业银总共获得1000万元一年期贷款。操作过程中,中担担保不仅征收了10%的保证金(100万元)、而且还“截留”了400万元信贷资金,该企业实际得到并用于正常经营的资金仅总贷款的一半。通过类似操作,中担投资截留、挪用了大量信贷资金和客户保证金用于高利贷、股权投资及其他各种高风险另类投资。投资失利之后,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企业马上面临债务黑洞。2012年3月,中担投资停止营运后,据其临时债权人委员会披露,与中担担保有业务关系的合作银行为22家,在保余额为30亿元,其中债务黑洞有多大,目前还在核实过程中。根据广东社科院的调查,目前20%的担保公司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或其他业务方面的问题。可见浮出水面的中担投资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个别现象。

  担保的本质是降低债权人的风险,如果使用不当,它就会放大债务人的风险。金融本质上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样也要靠实体经济反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是皮与毛的关系,如果皮烂了,毛将焉附?从这一点上看,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恰恰是实体经济的崩溃,到那时候,所谓的“担保”不都是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