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VIP车厢:道德VS现实


地铁VIP车厢:道德VS现实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深圳地铁将设头等车厢:票价翻倍保证有座。这个该不该有?得问一下通行的道德基础与适用的现实条件。同日新闻上海方面有反馈称,上海地铁不设VIP,人人都是VIP,这有点借机即时讨巧秀亲民的味道。

通行的道德基础:我觉得这事住恶了说,容易往“钱能通神”、“赢者通吃”之类解读走,地铁尽管是公司化操作,那身份还是公共交通工具吧,那普惠公众的姿态,还得拿出来吧。它甚至和已能基本体现竞争、国营民营兼有的航空业不同,航空公司有多家,那竞争与差异化服务的招,似乎有道理,所以分点头等舱经济舱,似乎没什么,地铁是码头上只有这包盐,在市民没有充分享受便利之前,便将VIP拿来说事,有点不得人心——人们会说,本来就僧多粥少,你还要拿部分粥做成干饭,这更不够分了。

据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www.tanxiaofang.com)老师了解,深圳拿未来11号线来增加特色服务,又还是有点道理的,理由大大小小有这么一些:该线行驶路线较长,身兼机场快线和广深城际轨道线路双重任务,在前海湾那位置,还预留至香港支线的条件,外地客乘坐较多,加上相邻的香港,地铁是分了等级的,貌似从接轨心态讲,也可以允许一条线路先差异化特色起来。

名称只是一个符号,加倍收费才是实质,将公共交通等级化,将公共产品俱乐部化,早已被轨道办内定为深圳地铁的“未来发展方向”。不用听证,不用征求民意,只是在媒体上放放风,透透气,就可“顺理成章”地实施了。一些公立医院的天价病房、特权病房,不是同样顶风而上么?媒体再批评,市民意见再大,木已成舟,该设还得设,想设有得设。这次深圳轨道办赶趟VIP顺风车就遭到舆论批评,想想也委屈。

谭小芳老师指出,地铁建设用纳税人的钱,每年的维护与保养同样也是用纳税人的钱,好不容易等到地铁开通了,人家却要用VIP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了,找谁说理去?地铁、公共汽车是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都定位于满足市民的基本交通需求。目前而言,运力不足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矛盾,在没有解决好拥挤问题的前提下,深圳轨道办就急急忙忙开设VIP车厢,将公共交通工具转化为只为少数人特殊服务的俱乐部产品,将解决乘客能否上车的问题,转化为解决部分乘客的舒适度问题,未免太超前,太厚此薄彼。

地铁正在成为许多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重要一环。但需要看到的是,当下我国的地铁运能还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许多繁忙线路,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不少人得等几趟才能顺利上车。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差异化服务,不能不说为时太早。就如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说的,地铁公司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应该是完善的基础公共服务,比如加强时刻信息服务、让换乘更加便捷、缩短车次时间间隔等。

设VIP头等车厢,有能力消费的只是部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乘客,大多数乘客依然会出于经济方面考虑选择乘坐普通车厢。这样一来,改善的只是部分乘客的乘坐条件。而像地铁这样的城市公共交通,显然应以改善全体乘客的乘坐条件为目标。

地铁拟设VIP头等车厢,难免让人想起部分银行为VIP客户提供的特需服务,与部分医院设置的VIP病房。当前不少银行为VIP客户提供专门的服务窗口,或者允许VIP客户插队办理业务。由于银行的总体接待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所以银行为VIP客户提供专门服务窗口,其实也就是在降低对于普通客户的接待能力。而允许VIP客户插队办理业务,就更是明显的不公;部分医院设置VIP病房,让少数患者一人占有一间病房甚至是套间,也就等于是在加剧普通病房的拥挤程度,降低普通患者的住院条件,无疑也是有失公平的现象。

地铁开设VIP,不分公益还是私营,一涨就灵;说重点是以牺牲大多数市民的权益为代价,以侵犯公共资源为手段,来为小集团牟取利益。没有VIP车厢,地铁也该提供座位;没有大型行李车厢,地铁也该为行李安放提供空间。可深圳轨道办打算通过价高者得的原则,将本该提供的基本服务差异化,既有违其公益职能,又有违公平原则。这种重利益轻公益的VIP思维,就像南山大沙河桥底的水泥锥,那么势利,那么刺眼。

谭小芳老师发现,生活中的VIP随处可见:到理发店、美容院,可以申请VIP卡;去银行办理业务,有VIP绿色通道;在机场候机,有VIP休息室;甚至不少医院也设立VIP病房,只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比普通病房高出好几个等级的服务。

地铁这样的城市公共交通,其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只应当对全体乘客提供没有区别的服务,以最大限度改善所有乘客的乘坐条件为目标。有关方面还是应当大力增加地铁的运力投入,通过进一步加密地铁运营时间与增加车厢数量,让全体乘客的乘坐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而不应当为了盈利而对乘客提供差别性服务,背离城市公共交通的公共服务性质。

地铁本是公共服务,公平、普惠是其核心,如今却要分出个三六九等,只要出双倍票钱,就可以保证有位,这种“差异化服务”是否是另一种嫌贫爱富?更何况,深圳地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运力不足,尽管VIP车厢是加挂的两节车厢,但在公共资源本就紧缺的情况下,为何这加挂的两节车厢不用来解决运力不足,却只是为出双倍票钱的极小部分乘客服务?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既然VIP车厢可以加挂,那么是否表明,地铁公司之所以不愿意加挂,只是因为钱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香港地铁也有头等车厢。没错,从红磡到罗湖的东铁确实设有头等车厢,但也仅止于此,横贯市区的香港地铁其实并没有设头等车厢。而深圳地铁11号线,连接福田中心区、南山、前海、机场、福永、沙井、松岗等片区,横穿城市核心区与西部滨海地区,同时兼有机场快线的功能。

这样一条穿越市区的线路设立VIP车厢合适吗?再说了,深圳的公共交通网络与香港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公共交通运能尚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时,一味地照搬香港东铁的头等车厢做法,只能说是“选择性失明”,是顾此失彼的一意孤行。

交通压力大是深圳由来已久的问题。据深圳交警局介绍,庞大的人流及车流量,给城市的规划、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兴建地铁就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因为地铁的快速,准时而受到上班一族的普遍青睐。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乘车高峰期,很多人表示都很难挤上地铁,勉强挤上了也是寸步难行。试想,如果设置了VIP头等车厢,无疑这种局面会变的更糟糕。花钱买服务,符合市场交换原则,似乎是无可厚非,可当服务的内容渐渐向原本应该同质、均等的公共服务领域靠拢,引起公众的担忧和恐慌也就不足为奇,深圳地铁VIP车厢引发热议的原因想必也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