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选择的三个匹配问题
三个月后,同批入职的已走近半。半年后,便所剩无几。一年后,可谓硕果仅存了。
当然,离开,是一个中性词。离开并不代表失败,剩者也不全能成王,如果放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里,离开可能是成功的起点,坚守可能是平庸的开始。柳传志打破铁饭碗,离开原有体制,成就了现在的联想系。马云离开三尺讲台,成就了现在的阿里系。太多太多,哪一位的成长没有某种意义上的离开呢。
离开更多代表不匹配,个人成就动机、深层志趣及能力,岗位特性及要求和公司文化,三位未能一体,没有和谐统一。如个人、岗位和公司能和谐匹配,相得益彰,定能激发出内心澎湃的激情,点醒沉睡的潜能,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品尝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就的满足。
每个人成就动机不同,这很大程度受个人经历的影响。如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7岁时当装运工的父亲在冰上滑倒而导致脚踝骨折的意外经历让他“想要创建一家我的父亲当年没能遇上的公司,无论你来自哪里,你的皮肤是什么颜色,你的教育水平如何,都能得到尊重和重视”,而最终他创建了一家全球性的这样的公司。动力是有区别的,它可分为外在的、内在的。外在动力表现为获取金钱,拥有权力,拥有头衔,得到公众认可,获取社会名誉以及战胜别人上。内在动力表现在个人成长,完成一件工作之后的满足感,帮助其他人成长,找到工作的意义,忠于自己的信念以及改变世界上。
个人除成就动机外,深层志趣也大为不同,同时,也是决定未来走多远的关键因素。深层志趣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各种激情,并与性格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它并不决定我们擅长做什么,但它决定我们喜欢做什么。所有的商务工作都可以分成八种类型的核心活动,即技术应用、数量分析、理论研究与概念性思考、 创造性生产、 咨询辅导、 人员及关系管理、 企业控制、用语言和观念来影响别人。
还记得,乔布斯振聋发聩的呐喊么,“有些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仰,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只有全心全意的去找,在你找到的时候,你的心会告诉你的”。我想他指的就是深层志趣。还记得,那个法涵么,“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挟,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受兰彻“追求长处,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的影响,走上了摄影之路。“会很快乐,会真正的幸福”,是深层志趣和所做事情统一的结果吧。
个人能力,即一个人在工作中体现出的技能、经验和知识,是否胜任,是否选择离开的关键因素。Lominger概括了战略技能、运营技能、勇气或胆识、活力与趋向、组织定位、个人及人际关系、人际问题、成果问题八个大类67项不同能力。不能胜任工作的感觉最终会阻碍个人的创造力,没有挑战的工作会让人麻木甚至厌烦。
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并且喜欢该职业提供的回报即外在动力,哪怕对该工作并无兴趣,也可以选择该岗位并取得成功,但经过短暂的成功之后,多半会逐渐回过神来,兴味索然,然后,要么辞职,要么工作效率每况愈下。外在动力,财富、权力、头衔、地位,以及名望,直观,可以精确量化,并易于比较。它能产生直接刺激,心态和行为应激性会做出相应的改变。现有机制,无论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多建立在人对外在动力的的追求上。甚至,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于人对外在动力的追求。但同时要预防过分强调外在动力,拿外在动力作为胡萝卜操控他人的行为,或自己被追求的外在动力所绑架的危险。经验告诉我们,防止外在动力被滥用是我们走向事物本真的开始。单纯追求高分已让大多数的我们厌倦了学习,乏味的“学习”经历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对探求的渴望归于麻木。而学习求知本身应该是快乐的,是人的一项基本需要。这和游戏是快乐的,是人的一项基本需要并没有什么两样。
年轻的一代,单纯外在动力的作用在他们身上正在减弱,以往胡萝卜+大棒的管理方式也逐渐失去效力,他们有更多元的价值追求。他们并不排斥财富等外在的东西,个性的表达也需要物质作为载体,但这些东西又很难激发他们心底的激情,内在的精神力量重要性对于他们正在增加。
面试时,会傻傻的问对方为什么选择做业务。很多人会回答,业务最能锻炼人。再问业务很苦,怕不怕苦时,多半的人都会回答不怕。但他们多半不知道,选择业务将面临锻炼的不是嘴巴也不是身体,而是内心;将受苦的也不是嘴巴和身体,而是内心。从工作量来看,业务员的劳累程度,并不比后勤人员强很多,大家都是忙的。只是,如果是业务员,将面临更多的拒绝和打击。客户可能还不知道你卖什么就拒绝你,客户可能挺满意的但仍打击你,不是因为客户坏,只是立场不同,他也没有义务态度友好的对待所有电话或上门的业务员,也没这么多精力。拒绝谁都不喜欢,这会让人难受,这就是在锻炼在受苦了。身体的苦,睡一觉就好了。而内心的苦,可能一会就好了,可能总也不会好。对岗位理解的偏差可能导致出现问题时心理准备不足,思想转不过弯来。理解销售从拒绝开始,面对拒绝时,便能泰然处之,而不会过分否定自我,过分悲伤难过。
选择业务这个岗位,不少人是过分随意的,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岗位的特性和要求。他们爱拿国外多少比例的企业家是业务员出身说事。也可能机遇巧合看了段成功学视频引起头脑发热内心冲动。或者每家公司都在招业务,并不是主动选择了这个岗位。没有负责的剖析自己,可能觉得自己外向,大家都认为适合做业务就做了。
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和环境又发生影响,公司环境是否合宜对个人成长一样至关重要。怎样才是合宜的呢,我认为看三个方面即可直观判断。公司发展速度如何,企业文化如何,直接领导如何。发展才是硬道理,公司有发展员工才有奔头,才有奔的欲望和动力,才能快速成长。企业文化较难衡量,可以通过一个企业如何对待客户来简单判断。欺骗客户,任意践踏客户利益的企业是不会久长的。领导如果善于发现你的优点,而不总拿你的缺点说事,很有可能碰到好领导了,至少对你来说是的。
选择业务这个岗位,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化学专业、英语六级、程序员中级,当时有两条更契合的道路可供选择,一是化工厂外贸类工作,化学和英语都还可以的男生很少,有也基本去考研了,这样我是有优势的。另外,可以尝试做编程的工作。但我清楚,这两样我都做不好,真勉强的话也能做。心底里还是想做业务,虽然没正儿八经做过,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我想我能做好。我认为我是个很好的听众也有同理心,也就是我认为我愿意倾听也是个很好的倾听者,我认为这是业务很重要的素质。我给了自己三年时间,三年不离开销售这个岗位。对于公司,和大多数员工一样,我也会经常抱怨。但呆的时间长了,经过自己思考后,我确定,HC虽不是家伟大的公司,但它一定是家优秀的公司。我知道,身边的人都认定HC不是长久呆的地方,我也一样,但我想既然没有打算马上离开,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走完我在HC能走的路呢,这也成为我在HC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并没有找到,单一的始终指引我的内在动力。所以,在不同岗位,哪怕在同一家公司,绩效表现会有差异。
身边不少伙伴,心很累很疲倦且时常处于焦虑中,部分源于个人成就动机、深层志趣及能力,岗位特性及要求和公司文化三者未和谐匹配,总纠结于去留的选择中。而使我们累的,更多是这份纠结,而非工作本身。当然,处理好这三者关系,并不能确保我们就能做好,要做好需要更多的努力、坚持、勤奋。说到努力、坚持、勤奋等吃苦精神,我发现很多时候,这些精神是被滥用的。我们的文化强调这个精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等等等等,我们也自豪宣传是吃苦耐劳的民族,但他应该有前提,不是说吃苦就是对的,就是该坚守的,他的前提就是个人成就动机、深层志趣及能力,岗位特性及要求和公司文化三者和谐匹配,如果不是,这份苦可能不会甘来,反而会成为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