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
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来源请求]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实际上,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文章来源: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