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海尔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来寻找一个共同的答案:海尔为什么能从诞生之日起,在14年中连续保持年均86%的超高速增长态势,“秘诀” 在哪里?我也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为海尔带来的最本质、最核心、最打动人的东西是什么?想来想去,比来比去,我认为就是4个字:观念革命。
可以这么说,海尔创立14年来最大的收获,绝不仅仅是销售收入从14年前 348 万元翻至108亿元,利税从亏损147万元跃为10亿元,产品品种从一个变为7000个,出口创汇从零变为5636万美元,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的一次改变对整个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的机会。也可以这么说,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 14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全新的变革。
比如我们开放门户、引进外资,观念转变并没有改变外资是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个事实本身,但这件事的涵义却改变了,变为我们可以大胆利用“资本主义” 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来发展壮大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了。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什么?1990年,我们率先在全国工业界提出了“引狼入室、与狼共舞”的观点,目的是引入竞争,引入观念。由此逐步确立起了海尔的发展目标是走国际化企业之路,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中国民族工业名牌的旗帜,亮出我们的“中国造”。
海尔一直不赞成“以市场换技术”的观点:这是“一厢情愿”。因为国外企业进军中国的最终目的就是占领和瓦解你的市场。我们拿到了一些先进技术,但国外并没有真正把一流的技术给我们,而我们同时又失去了许多不该失去的市场,这种交易是不等价的。看看现在中国市场上铺天盖地的“洋货”就知道了。
另外,我们还认为,即便你把德国、日本等国全套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都拿进来,也未必能生产出和人家一样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这个现象在各个行业都普遍存在。原因是我们的人员素质不行、机制不行,最大的差距还在于观念不行,因此,海尔奉行的战略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赶快吸收消化,赶快培植起自己的人才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海尔能与国际企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赛跑和发展,直至走出国门,去做另一块更大的、自己享用的“蛋糕”。
打出自己的民族工业品牌是海尔14年来最孜孜渴望的理想。我们早就树立了这样的观念: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名牌,只能为别人加工,就会永远受别人制约和“ 剥削”。特别是许多企业多年来只满足加工出口,卖货换汇,孰不知中国产品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是“低档低值”的代名词,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国际名牌。
海尔前些年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观念曾引起一些争议。这个观念并不是不要国内市场了,恰恰相反, 海尔是在充分占有了国内市场后才提出这观点的。我们的冰箱、空调、洗衣机、冷柜等主要产品的国内市场覆盖率已多年稳居同行第一,但中国市场毕竟是全球市场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也没有哪一个世界名牌不是对全球市场进行覆盖而获得公认的,这也是中国为什么40多年的出口却诞生不了自己的国际名牌的观念缺陷所在。
为此,我们提出了“亮了东方再亮西方”的策略;我们打出“海尔·中国造” 的概念,就是要与“德国造”、“美国造”比高低,就是不服气,就是要长“中国造”的志气。从1993年起,我们采取先难后易战略,将海尔中文品牌率先打入美国市场,正式拉开了“中国造”的帷幕。目前,海尔已在国际上发展了49个专营商,一万余个经销网点,绝大部分都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已在128 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516个海尔中文商标,已形成了国内销售1/3,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1/3 的创国际名牌大格局。
回首14年,海尔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然而,是不是我们将这些不足解决后,在下一步的新的竞争中也能获得巨大成功呢?我看不一定。因为中国下一步将更开放,国际企业的进攻将更猛烈,我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果有丝毫满足,有丝毫放慢观念更新的步伐,海尔品牌将会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海尔的生存理念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亮出你的中国造
评论
编辑推荐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