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海外并购,不得不走的路


王海林:海外并购,不得不走的路
7月23日,中海油公告称,将以现金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4.44亿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实施的最大一桩海外能源收购交易,这件事情具有标杆意义。
能源和资源是经济和民生的基本保障,没有这两样,什么大国崛起、幸福社会,一切都是空谈。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尽管年年增加产量,但是中国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能源和资源的产量还是难以支撑一个庞大经济体的快速消耗。
我国虽然地广,但是并不物博,能源和资源的储量早就捉襟见肘,早就是能源和资源的进口国,能源和资源的约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以石油为例,我国每天消耗920万桶,相当于全球石油消耗量的13%。进口比例逐年增加,2007年进口比例占47.2%,2008年占49.8%,2009年占52%,2010年占54.8%,2011年占56.5%,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2012年就会超过60%,2012年进口石油的花费将达到2510亿美元,其中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最高。试想哪一天中东石油进口不顺畅了,全国都会发生油荒。
这些年,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从世界买走了大量的石油、铁矿石、粮食、大豆和棉花。中国贸易代表团的动向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风向标,无论代表团到哪个交易所,都会掀起一场价格风暴,因为采购量实在太大了。
回想一下,历史上的各国之争都在争些什么?各国绝不会是为了面子而打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国家也莫不如此。
在殖民时代,欧美国家以炮舰为先导,到处争夺殖民地,目的是为了争夺能源、资源和市场;在近现代,从欧洲国家之间长期战火连天,到一战二战的爆发,再到中东之争、南海之争和钓鱼岛之争;从陆权之争,到海权之争,再到外太空权之争,无不是为了争夺能源、资源和市场。
套用基辛格先生的那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住了能源和资源,谁就控制住了世界。
中国的外交已经是越来越务实的外交,绝不再是赔钱赚吆喝的外交,能源和资源是其中最大的考量因素。我国在非洲、中东、中亚地区的合纵连横,无不是为了寻求能源和资源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还有缅甸、巴基斯坦出海通道和港口的建设,都是为了打破马六甲的海上咽喉。
21世纪中国迎来了十年战略发展机遇期,从2001年本拉登挑战美国开始,美国的战略重心就从亚太转移到中东和中亚,接着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爆发,然后是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到2011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这十年美国麻烦不断,自顾不暇。对手的麻烦就是自己的不大麻烦,中国在这10年中保持了经济11%的高速增长。
到了2012年,情况在开始变化。2012年美国经济开始好转,今年预计会增长2%-3%,接近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已经结束,今年夏季将从阿富汗撤回大部份部队。
在中东和中亚的收缩并不代表美国就偃旗息鼓,美国重心调整到了太平洋地区,把60%的战舰部署在了太平洋地区,并且公开声称亚洲将是他的战略重点。这个战略重点到底是谁呢?
7月初,希拉里从中国东边的日本,到北边的蒙古国,再到南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绕着中国走了大半圈。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希拉里的亚洲之行烙上深深的中国印记,她做了一个完全针对中国的讲话,却对‘中国’只字未提。”她要干什么呢?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眼前中国的机遇期仍然存在,但是正在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抢抓机遇,机遇、机遇就是危机中有机遇。欧洲国家忙于自救,美国还不能说是伤痛全愈,中国需要珍惜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得好,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应对得不好,在美欧日的钳制之下,21世纪中国仍然是二三流的国家。
在战略机遇期下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打破能源和资源的制约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摆在中国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走殖民的道路,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走合理博弈的道路。要么通过贸易获得,要么通过并购获得。贸易的方式十分靠不住,铁矿石贸易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了70%,但是购买铁矿石却不那么容易。世界铁矿石贸易被三大巨头所垄断,它们是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的最大消费国,却没有铁矿石的定价权,十年来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了5倍,导致我国钢企利润急速下滑,今年上半年我国钢企的利润只有2.8%。
每年虽然都要进行铁矿石价格谈判,但是三大巨头彼此之间有协议,日本、韩国和中国的钢厂谁先与他们达成价格协议,就是最终的协议价,中国钢厂执行也得执行,不执行也得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
每年的第一个签订协议的都是日本钢铁公司。日本钢铁公司为什么那么快就完成了谈判呢?因为日本钢铁公司早就完成了全球资源布局,他们与三大巨头是交叉持股的战略联盟,日本钢铁企业在澳大利亚矿区有大量投资,在巴西的铁矿中,也占有很大股份。
现在我们经常嘲笑日本从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后,经济停滞不前,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正是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日本有钱在全世界大把大把地并购,他们买下了大量的油田的矿山,也在中国大量买煤。
日本钢铁四大巨头新日铁、JFE Holdings、神户制铁和住友金属工业,产量占全日本钢铁产量的四分之三。为了防止被外国企业收买,新日铁和其他钢铁企业采取互相持有股份的方式进行防御。
日本经济虽然20多年几乎是不增长,但是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下降,人均收入照样是世界的第五名。我们千万不要被GDP这个指标搞迷惑了,GDP统计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没有统计国外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生产总值才是国民生产总值。日本在这20多年时间里在海外已经再造了一个日本,也就是说国外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几乎相当。
日本正是基于对能源和资源的忧患,他们早早地就在开始了海外并购。中国之于日本,虽然能源和资源相对富有,但是“没有”与“不够用”又有多大区别?
中国现在有钱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工商、中国建设和中国银行是世界最大的三家银行,还有资产庞大的国有企业。欧美国家当前不是金融困局,就是债务困局,现在不出手更待何时?
近几年,中国在下一盘大棋。2007年,中国设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主要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宗旨是把中国庞大的美元收入投资于海外。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像中投公司这样的公司不过是其中的一家,这样的机构至少还有6家。
虽然发达国家对主权投资基金设置了重重的障碍,但是并不代表主权投资基金就无用武之地。2011年1月,中投公司成功地介入法国苏伊士集团,投资31.5亿美元收购了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旗下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子公司30%的股权;今年7月份,中投公司成功地以17.4亿加元(15亿美元)入股加拿大泰克资源公司,泰克资源公司是加拿大铜、锌、黄金和冶金用煤的主要生产商。
除了中投公司和外管局以外,国资委也在积极实现“走出去”战略。据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介绍,2011年1至11月央企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营业收入3.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28%,明显好于境内经营水平。央企海外原油和天然气权益产量分别达到6604.3万吨和176.3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9.8%。
2011年,我国央企在海外并购大有斩获。前五大并购交易分别是,中国中化集团30.7亿美金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为2011年能源及矿产行业最大规模并购交易;海航集团25亿美金收购GE SeaCo SRL;中石化24.5亿美金收购西方石油公司阿根廷子公司,同时21.7亿美金收购加拿大Daylight能源公;中海油也没有闲着,斥资2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OPTI Canada Inc。
2012年依就出手不凡,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7个海外项目的获得核准。获批的项目包括:中石油参与壳牌公司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及LNG(液化天然气)合作一体化项目,中石油乍得H区块勘探开发项目,中石油投资阿富汗阿姆河盆地勘探开发项目;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公司项目,中石化收购壳牌公司喀麦隆资产项目;中海油收购加拿大欧普提公司项目,中海油收购图洛公司乌干达1、2、3A区块各33.3%权益项目。
所涉及到的都是能源和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都属于是不可再生资源,全球总量就那么多,你多一点,别人就少一点,掌握在谁的手上很重要。
网上经常有人反对海外并购,有些人是混淆了并购与资产外逃或者资产转移的关系。海外并购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打通产业链,或者获得与自己互补的某种优势,公司的主体还在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好处。资产外逃和资产转移不一样,是把资产转移出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一边在海外寻找石油,一边在着手开发南海石油。今年6月份,中海油宣布,在南海地区对外开放9个海上区块,供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勘探开发。中海油计划未来20年内投资2000亿元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这项工作意义非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尼已在南海钻探了1380口油井,年产油5000万吨,越南每年获利高达250多亿美元。中国完全有必要在自己的领海,加快南海油气勘探步伐。
开发海洋石油比发展新能源要实际得多,新能源的开发不仅要消耗巨大的财力,更重要的是还远远没有看到投入实用的希望。矿物质能源的枯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海洋的面积是地球的七倍,仅仅南海的石油蕴藏量就相当于中东,海底还有大量的可燃冰没有开采。
早在2500年前,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现在全球的海洋之争此起彼伏,全球仿佛又回到了海洋时代。
太阳能的价格是矿物质能源价格的5到10倍,在地球上的矿物质能源没有枯竭之前,谁也不会傻到去用价格昂贵的太阳能。太阳能就如同富裕起来的人群要穿名牌一样,暂时还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外国人需要太阳能,我们可以为他们生产太阳能设备和装置,千万不要真的去使用它。
近几年,我国的民间资本和上市公司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2004年联想集团成功试水,并购了IBM全球PC业务。2009年,吉利并购了瑞典老牌汽车公司沃尔沃,汉龙矿业并购了澳大利亚钼矿公司。
今年1月好戏连台,三一重工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并购了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并购了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这些都曾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上演的都是“蛇吞象”的故事,是当代最有特色的财富传奇。
据清科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同比增长高达86%,并购金额同比增长92.3%。无论从并购案件总数还是并购交易金额,2011年都创下了自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新高。
回顾我国的开放史,就是一部招商引资的历史,在我国刚刚开放的时候,最缺少的是资金。没有资金怎么办?靠的是引进。引进的外资可不是慈善资金。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并购了我们无数的优质企业。
可是风水轮流转,今天的我们,经济强大起来了,企业也强大起来了,现在最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当代的企业家需要有开阔开放的心胸和敢创敢干的作为,我们完全可以像当初外资走进国门一样,勇敢地走出国门,张开双臂,紧紧地给外企一个热烈的拥抱,并且大声地说:世界,我们来了!
今天我们的企业已经迈出脚步,后续的脚步就不要停下来。并购是企业成长最快捷的方式,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我们需要的是海外并购,并不是让企业搬出去。走出去组建国际级的龙头企业,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之一。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还面临很多风险与挑战,我们有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失败,有中铝并购力拓的失败,有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有TCL并购阿尔卡特的失败,有腾中重工并购悍马的失败,但是不要紧,没有失败哪会有成功,况且已经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在前面。
没有探路者就没有后行人,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有过失败就固步自封,千万不能因为缺乏境外投资经验管理失去信心,必要的学费还是要交的,只不过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尽可能少一点失败,多一点成功。
有许多企业没有去海外并购,在国内不是照样折沙沉戟?善于窝里斗并不是真本事,敢于在全球争高下才是大作为。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举措,我们要少一点埋怨,多一点欢呼;少一点挑剔,多一点掌声。对于那些敢于走出国门,敢于把觊觎别人优质资产的企业给予尊重,不管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是民族的精英和脊梁。
希望中海油和其他的中国企业能够再接再厉,再有新斩获,也希望那些有能力迈出国门的企业,走出历史性的一步,你的一小步也许就是中国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