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管理是一体两面
企业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一体两面:谈到管理就一定要考虑IT,反之亦然。正如董衍善所说:企业中信息化与管理从来都是并生的,从根源上考虑,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与使命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组织协同。
记者:作为信息化专家,您曾在京东方集团从事企业内部管理及信息化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之后又先后在津亚电子、艾克斯特等企业从事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方面的组织、咨询工作,请您概述一下:这些职业经历使您对信息化建设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
董衍善:首先谈一下IT与管理的关系。其实,企业中的信息化与管理从来都是并生的,二者是一体两面。在现在这个时代,谈到管理一定要考虑IT,反之亦然。讲信息化而不考虑管理,或者反过来,都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当前大为热门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新技术也是在各种新业务、新技术与IT不断组合、演变中催生的新方式。企业管理本身是最需要创新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个创新的过程,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惟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换言之,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或一种专业,虽然它包含这两方面的因素。与企业管理相同,信息化从来都是强调创新和实践的,是最终的成就而不是知识,能证明你正确与否。
接着,我们谈一下信息化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信息化从根源上考虑,其本质特征与使命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协同(Synergy)。协同本是一种物理学现象,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时候,发现了这种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激光的输入光源本来是普通的强度较大的光源,经过一个特别的谐振腔后,就成了波长单一、能量集中的特殊能量束----激光。实际上,也就是说人类通过一种特殊的光学机制让光子实现了“协同效应:产生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特殊光源--激光。哈肯们后来发现这种效应在社会学领域也巨大的意义,受此物理学机理启发进行了研究,整理成《协同学》,“协同学”诞生。现在更是被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组织内各要素的秩序机制经过创新性的改造实现了高度协调之后,就会表现出组织上的协同效应--产生象激光这样的协同效应。每个企业家都希望组织的合力像激光束那么专注和强大,把企业建设成“协同组织”由此,组织协同的状态就是管理上的一个理想追求。信息化的本质目的也就是要利用IT来推动组织中协同效应的产生。
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企业内部的高度协同,动员能力和效率极高,达到理想的协作状态;第二层,组织间的协同。基于开放性的考虑,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的,要与别的组织打交道,要想让组织更好地生存、发展,仅仅靠内部的协调是不够的,组织之间的高效、高质和高速的互动极为重要。那么就需要考虑组织间的协同问题。企业的组织协同就是利用IT来推动组织中产生协同效应。
信息化变革时代来临
IT如何适应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IT应用如何改进创新?在信息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中,什么能够独占鳌头?董衍善认为,下一代商业应用一定是传统IT技术、互联网的新的革命性应用、新的商业管理思想三者融合的产物,催生更高层次的组织协同,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记者: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会给企业信息化带来巨大影响。您是如何看待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您有何建议?
董衍善:目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深刻变革。首先是“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要实现跨国经营,没有IT无法快速、高效、高质达成使命。其次,互联网为实现跨地域、跨国界的“组织协同”提供了技术手段。新的技术带来了组织的运作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变。比如,当前的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直接影响了组织的运作方式和生存方式,而组织的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新的技术和应用的诞生。这样的交互、震荡就会不断催生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就象上世纪前半叶的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激光一样。第三,传统的IT应用与互联网的融合给企业信息化提出新的命题:未来的企业信息化该如何考虑?
面对变革的产生,无论是IT新生代还是传统IT巨头都很焦虑,希望能尽快实现财务报表上的“万里晴空”,但是,有意思的是,恰恰是“云”计算可能是新的商业新大陆!同时,对于企业用户们来说也不轻松: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无论老板还是CIO自己,对现有IT应用及其功能和商业推动力,都越来越不满足。这是个要产生新东西的时代。
商业、科技、文化创新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根本要素,而商业最需要创新。商业活动要求在任何地方,资金、信息等都要以最快、最准确、最高效的方式流动。目前的IT应用及其服务,难以匹配全球化商业运作的不断变化的需求。所以,企业必须认真考虑新的应用与技术:移动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要考虑如何让这些新东西像ERP、PLM、CRM一样能成功地在商业中应用,并与它们融合来推动商业发展。这些创新将更多地由“甲方”来推动,而那些只知道技术的“乙方”们将会面临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在此,我想分别对这些进行考虑。首先,下一代商业应用一定是经过验证的传统IT技术、互联网的新的革命性应用、新的商业管理思想变革这三者融合起来的产物。像传统的ERP/PLM/SCM/CRM等技术,都需要新的应用和包装模型,命题就是:如何才能让制造、流通、服务、技术等环节实现高度协同,快速、高效、高质地满足企业需求、客户体验。同时,还要满足实用性、运营效率与成本,以及可持续、绿色环保等问题。要想达到这种协同状态,就不仅仅涉及单一的组织个体,而是从整个行业,甚至从社会的整体需求的角度考虑—因为当前的任何活动都已经在社会化,包括生产。实际上,只要看到中央政府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口号和设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可以看出信息化对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等的深刻影响。信息化本身正被社会推动着,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影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企业信息化面对深刻的变革,而未来也会出现新的IT应用来适应商业创新发展的需要。那么,针对目前现有的商业应用而言,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里?
董衍善:首先是传统的IT应用。传统的IT应用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熟的管理思想上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狂飙,逐渐显现出疲态。当前的IT应用要求系统成本要低、实施周期要短、适应性要强,而传统的成功的IT技术和产品逐渐难以应对。就拿最有代表性的国外某ERP产品来讲,功能极其强大,系统极为复杂,但实施周期长,实施和维护成本高,更新难度高,更新周期长,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但是,虽然如此,它们还承载着过去最成功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关键在于尽快进行继承性的创新。
第二是云计算。对云计算而言,大量的计算任务可以放在“云端”来实现,但是相关的专业服务却无法这样用“云”来实现。高端制造业的复杂商业计算与作业流程管理却无法“云”起来,“云计算”目前更适用于比较简单、标准化的应用。移动计算当下很时髦,但更多是针对消费领域和个人应用,商业计算、流程管理等方面的成熟应用模式还没有看到。如果云计算、移动计算能尽快创新,从简单、标准化应用的层次脱颖而出,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第三是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当前主要是个人应用,如微博、交友网、Facebook等。社交网络可以促成企业社区、消费者社区等商业应用的发展,但对产品的创造与实现过程还无法起到推动作用。因为,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企业IT应用的核心是对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产品的创成阶段、标准化生产、商业化供应等方面必须有成熟、稳定的技术和服务,专业的维护,才能高效、高质地运转,这是IT应用在商业上的价值所在。社交网络还需要更多的创新才可以。
第四是物联网。纯从技术上考虑,物联网基础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一定会对商业生态产生巨大影响。但目前仍有几个障碍:
一是法律。物联网会访问、手机各环节的数据,而对相关者来讲,这些数据本身就是资产,牵涉到相关者的利益,但目前没有一部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来约束、界定这些信息资产。技术如果没有合适的商业规则、法律体系和伦理环境的约束,那是非常危险的。
二是成本。当前国内无论标签、传感器还是配套应用系统,成本还是很高。如何通过技术研发和商业推广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是一个问题。当前使用成本的限制是阻碍物联网发展的技术性问题。
三是安全性。安全性不仅是靠法律和商业伦理,技术还是一个最可靠的物理保证。物联网最终会催生出新的商业文明和物质文明,也会不断催生出新的应用技术和产品。
第四是电子商务。目前大部分人对电子商务的看法已经比较客观了,早期过于神化和技术化的看法已经很少了,但是,在国内仍然只能看到丛林化的野蛮生长模式。国内一直没有诞生出健康的产业生态、合理的专业分工和良好的管理模式,不断看到的价格大战、物流大战、内鬼作祟、以伪充真等等,都在考验从业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形式,也需要相应的商业文明。受制于当前的法律环境和商业伦理等因素,国内的电子商务的创新有时感觉是被困在一个通明笼子里:过度的低层次竞争、随意复制别人的业务模式、普遍缺乏的商业创新、法律环境的窘迫和丛林规则的盛行,等等诸多现象,都在在证明着这个行业和方向的焦虑、困境。抄袭永远创造不了真正的商业文明。
但是,也用不着为此担忧。商业永远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从外国传过来的革命性商业技术和形态,永远是最有创新精神的领域。看到那些业界前辈们的成功、事务和思考,我们似乎应该乐观一点—哪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开始的时候不是这么乱糟糟的?我只希望这个局面能尽快过去,让大家真的享受到新的商业文明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打折”的诱惑。
信息化的使命就是实现组织协同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