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凯——音乐路上的行者


“梦里我又回到红河,梦见石榴花开满了山头,天上飘满了云朵,美丽的彩云,就像姑娘的嫁衣。红河,红河,久别的红河,多少次梦里,踏上故乡的天梯,夜夜思念的父老乡亲,让我热泪盈眶……”
  这是孔令凯创作的本土歌曲《梦回红河》里的歌词,歌曲唱出了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而家乡浓郁的乡情也是其多年音乐历程的灵感来源。此曲被上传到网上后,赢得了很多网友的好评,这是对其不断超越自己的音乐历程的肯定。
  漫长的音乐路  
    70年代出生的孔令凯没少吃苦,他兄弟姊妹8人,家庭也不富裕。日子虽苦,但孔令凯的父亲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撑起了这个家。看到孔令凯聪明好学,父亲大力培养他,全力支持其上学深造。
  在那段不堪回首的苦日子里,孔令凯最难忘的不是困难的磨砺,也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父亲面对家庭重负之时的淡定和乐观。孔令凯的父亲喜吹笛子,他经常看到父亲在家里的房顶上吹奏,那悠扬而动听的笛声永远留在了孔令凯的脑海中。
  孔令凯的家在元阳县蚂蚱寨村,当时村里只开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课程,四年级至五年级,孔令凯要到隔壁的石头寨村去念。每天天还不亮,孔令凯就要早早起床,走路到石头寨上学。
  当时年纪尚小,对黑夜还有些恐惧。孔令凯想到了父亲的笛子,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孔令凯也略微懂点,此后,他就用笛声为自己壮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那几年上学的日子,每天早上,孔令凯的笛声就像闹钟一样,准时吹奏这首曲子穿过黑夜,走到学校上学。
  过了没多久,孔令凯居然发现自己吹奏的笛子水平提高了,他不仅顺利完成了小学课程,而且也深刻领悟到笛子演奏的要领,那段漫长的清苦日子,为孔令凯今后的音乐路做了最好的铺垫。
  为学音乐辗转三学校
  1983年,小学毕业后,孔令凯考上了元阳五中。在初一那年,孔令凯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造诣开始在学校崭露头角,每年的教师节、元旦节等节日晚会上,都会有孔令凯的独唱曲目,很多歌曲都赢得了学校师生的赞赏。其中,孔令凯印象最深的是那首《外婆的澎湖湾》,演绎这首歌曲时,孔令凯把那种对亲人的思念通过歌声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初一结束时,孔令凯听说元阳七中的音乐课程很受欢迎,老师教得很好,他随即抱着对音乐的热情转到元阳七中跟随老师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孔令凯得到了老师们较好的引导。
  念完初二,孔令凯再次听说元阳一中的音乐课更出名,老师也很重视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孔令凯再次追随内心那份对音乐的执著,毅然转学到元阳一中。当时元阳一中的校长对音乐课很重视,孔令凯的音乐才能也得到了尽情施展,多次组织学校的晚会和活动,并当选学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
  每次县里举行大型活动,孔令凯都会被邀请参加,其浑厚的声音和满怀激情赢得了很多听众,是当地人眼中的“小歌星”。
  靠音乐走出大山
  初中毕业时,班主任卢跃祥老师极力推荐孔令凯去考红河州民族师范艺师音乐班,考虑到孔令凯的家境贫困,时任元阳一中校团委书记张明良老师亲自出钱为其制作了衣服让其参加考试。但是当年刚好停招这一专业,孔令凯只好放弃。当年中考成绩出来后,孔令凯考取了高中,但是他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决定放弃读高中,争取考师范,早点就业,减轻家人的负担。
  随后,孔令凯到学校复读,准备再考州民族师范学校艺师班(刚好这年招艺师专业)。孔令凯还记得,考专业成绩那天,全州很多学生都带着录音机等设备,只有他一个带了一支笛子去应考。看到那些有伴奏带的同学,孔令凯担心自己是否能通过考试,心里很不自信。
  “老师,我只有一支笛子,不知道能不能参加考试。”孔令凯胆怯地问。
  “可以的,你尽力发挥就好。”老师这样回答。
  孔令凯就像平时自己演奏一样,吹起熟悉的曲子。第一首曲子就吸引住了老师,随后,老师又叫他吹奏了3首曲子,很惊讶一个孩子居然能吹奏出这么高水准的笛子。
    孔令凯的专业考试顺利过关,老师叮嘱其认真准备文化课考试。有了老师的鼓励,孔令凯充满了自信,投入紧张备战中。果然,最后终于考取了州民族师范学校艺师班。
  家人既高兴又烦恼,学费成了难题。父亲承诺,一定为其筹齐学费,供他上学。
  开学那天,孔令凯带上父亲的枕头和一床被子,背上行囊,独自一人去学校。在路上,孔令凯拦了一辆货车,一直坐到学校所在的建水县。
  开学的第一天晚上正好是中秋节,开第一次班会,同学们都介绍了父母送其上学的温馨场景。轮到孔令凯介绍时,他把自己坐货车上学的经过和家庭情况介绍了一下。班上很多同学一下子被感动得落泪。
  痛并快乐的日子
  到了师范学校后,孔令凯发现学校的天地更大了,他也更加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为了供其完成学业,家里全力支持,但其中的一件事让他终生难忘。
    开学没几天,孔令凯收到了父亲寄来的汇款单,其中留言栏里,父亲这样写道:“孩子,你妹妹已经出嫁,这是她出嫁的礼金,全家就指望你了,你一定要努力学习。”顿时,泪水模糊了孔令凯的双眼。
  之后的日子里,孔令凯在学习之余,经常到校外打工赚钱,尽力减轻家里的负担。读书的几年间,建水的20余家饭店和多家工厂都留下了孔令凯的足迹。
  “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是我觉得特别充实,也是对我心智的一种磨砺。”孔令凯说。
  辛苦之余,孔令凯并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梦想,他一直希望能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创作出自己的歌曲,为群众带去更多的欢乐。在师范学习期间,孔令凯担任班长,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和副主席,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三好学生。
  为了让更多人喜欢音乐,孔令凯在老师指导下组织了橄榄梦校园歌手大赛,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为百姓带去欢乐
  孔令凯在学校的突出表现,让家乡的人也略有知晓,都希望他回家工作。毕业分配那年,孔令凯拒绝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基层锻炼。他说:“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非常了解农村的情况,希望到基层服务,为基层群众做点事。”
  随后,孔令凯被分配到元阳胜村中学教书,并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在教学之余,组织当地喜爱文艺的中小学生,孔令凯还自己出钱编排舞蹈(他每月都要拿出工资的一半用于编排舞蹈),走村串寨地为当地群众表演。
  在村子里表演的时候,孔令凯看到了当地群众对文艺生活的热爱和渴求,他们特别需要这样的表演丰富其生活。
  后来,孔令凯被调到元阳团县委工作,先后担任副书记、书记职务。这一期间,孔令凯从未停下创作的脚步,他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一首曲子——《美丽的元阳》,广受群众欢迎,至今还在传唱。
  因为喜爱音乐,让孔令凯收获事业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孔令凯认识了普春华,两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担任元阳县逢春岭乡党委书记、乡长期间,孔令凯创作了《草果花开时 等待阿哥来》的曲子,在全乡推广,从领导到群众,从村干部到中小学生,都学会了这首歌曲。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娱生活,而且也间接地推广了当地的草果产业。
    来各索组合的魅力
  “有一天,蒙自草坝镇的两位老人背着大米到我家,他们说在街上买不到你们的带子了,希望用两袋大米换两盘带子,看到老人这么辛苦,这么热爱音乐,我付了大米的钱,送了他们两盘带子。”孔令凯说。
  老人所说的带子就是孔令凯、普春华夫妇组建的“来各索组合”出版发行的音乐带子,这些歌曲都是他们自己创作歌曲,自己制作音乐,自己导演拍摄制作影像,爆发力强,而且歌曲贴近群众生活,歌声里能听到很多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及传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农村广受欢迎。
  有一天,孔令凯接到一个元阳老乡的电话,电话内容是说夫妻两个吵架了,原因就是妻子喜欢听他的歌曲,丈夫要看电视剧,双方因此发生了争吵,但是最后还是妻子赢了,鼓励孔令凯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曲。
  孔令凯与妻子有着共同的爱好,平日也会相互探讨音乐的体会,目前已经自己制作了多盘带子,创作及演唱代表作有《月亮出来了》、《彝山来各索》、《哈尼兄弟》、《梦里也为你流泪》、《天上的乐作》、《我家红河等你来》等近百首歌曲,已出版过5张MV音乐专辑。
   因为不断耕耘和创新,孔令凯和妻子也收获了不少荣誉,目前,他们已经获得梯田杯首届民歌大奖赛最佳音乐创作奖、云南首届少数民族酒歌大赛最佳歌曲创作奖及优秀歌手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盛典大赛最佳原创音乐奖、国家文化部"颂歌献给党"原创作品一等奖等奖项,出版专辑年发行量超过三万多张。
  梦回红河的情感
  在孔令凯的歌曲中,备受关注和好评的还是《梦回红河》,里面不仅歌词真切,而且曲韵悠长,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孔令凯的母亲去世很早,这让孔令凯从小就失去了母爱。虽然母亲不识字,但是她的哭嫁歌唱得非常到位,这让孔令凯从小就吸收到母亲的音乐天赋,并逐渐领悟了那份哭嫁歌中那份离愁别绪和对母亲的依赖之情。在《梦回红河》中,孔令凯把哭嫁歌中的元素通过一种欢快和励志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演绎。
   "音乐不仅是娱乐的需要,更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我还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中去体味。"孔令凯说。
  去年,孔令凯不仅在音乐上收获颇丰,而且还自己创作和导演拍摄了一部电影《梯田恋歌》,完全是全草根表演,里面的背景音乐也全部出自于孔令凯的手笔。
   "梦里我又回到红河,梦见石榴花开满了山头,天边飘满了云霞,故乡的牧童,传来悠扬的笛声......"
  那个曾经的牧童,如今已长大成人。
  音乐,已经成为孔令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他依然在路上辛勤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