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论(188

2012-7-24

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有很多解释或定义。说到底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统一过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和科研等。但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为直接的决定现代化的发展。

       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取得方式,生活物质资料的分配和使用,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和范围,维持生命时间和自我发展时间的比重等等的统一。各个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的发展不同。人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决定于维持生活时间和自我发展时间的比重。

       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很少变化。其中中国人的饮食吃饭方式最为独特,在其生活方式中起决定作用。中国人习惯吃热食,一日三餐要由家人制作和共同分享。每个家庭聚合就餐可以节约成本(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可以交流感情和寄托精神,同时是教育后人的机会。往往中国人的吃饭支出占去最多的生活收入,同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吃饭形式限制了人的交往范围和形式,更制约了人的生活节奏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时间。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家庭饮食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口味习惯,不可或难以标准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之间交往的相容性和随机性。人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饮食口味上的差异。各地的风味餐馆成了不同地域人分别交往的场所。

       这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制约和减少了每个人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自我发展常常需要反思自我。写日记是反思自我的最好形式。可是现在很少有人写日记,很多人表现浮躁,找不到自我。)另一方面约束了人的交往的相容性,也就减少了从差异性交往中汲取有益资源机会。(中国社会可以花费大量的资财去修建很多很大的餐饮场所,但是较少或根本不注重修建各种交往活动的聚会场所,各种博物馆、图书馆、影像资料馆、聊天茶室、游戏娱乐馆等等)。

更重要的是由于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得中国人缺少更多的独在时间和机会,使得中国人不习惯寂寞孤独,也就难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不仅是独立人格意义上的独立,更为重要的是理论思想性的独立思考(中国人缺少独立思考习惯在文化革命中表现最为激烈。文化革命中具有独立思考的人如张志新等,首先都是在理论上独立见解和思考。可以说,没有理论思考习惯就难以有独立思考。中国人耐不住寂寞的情形最特出的展现在餐馆及其发展)。

缺少独立思考(尤其是理论思考)的习惯,较少自我(全面深刻升华)发展的时间,受相容性制约的交往活动,使得中国人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难以创新性的应用。上述这些原因和因素制约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现实的基本的方面制约着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并制约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从人的社会生活层面来认识社会发展问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要求。

       我的观点可能太浅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