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下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文化强国下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原载2012年3月《国家名酒评论》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今年的两会上,“文化强国”成为了热门采访话题之一。作为当今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这透露出一个什么信号呢?

  ——题记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太平过,国与国之间斗来斗去也从来没有逃脱掉两大怪圈:利益之争和文明冲突,一个物质,一个文化。风云激荡,波云诡异的国际大势,大国霸权的阴影不但没有停止消散过,甚至是越演越烈了。

  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会擎出“四面大旗”昭示世人、威慑四方、制衡天下——①政治地位,②军事力量,③经济实力,④文化影响。这四大力量的势能对比和抗衡博弈,在不断改变或主导着当今世界的大国格局。而大国的“文化力”则被认为是对人类进步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核心价值,创造的显性和隐性价值和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英国首相伊丽莎白的那句著名的“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便成为了醒世恒言,广为流传。因此,近代历史上,英美文化(价值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了世界文化(价值观)的潮流,并受到了全世界的推崇。

  文化是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但文化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启蒙,更需要历史积淀,最后才能形成势能,影响人类进程。文化可以决定制度,反过来,制度却不能决定文化,制度只能逐渐地改变文化,使文化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变。这个改变过程需要非常多的条件,需要长达几代人的努力。文化对制度的决定却几乎不需要任何条件,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所以说,文化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可强国,亦可亡国。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这象一股春风迎面吹来,令人振奋亲切。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不应该肩负起“文化大国”的使命和责任吗?难道不应该向世界输出传递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吗?西方文化主导、统治了近代世界一个多世纪,形成了强势的价值观。但是,今天看来,随着“东方睡狮”的醒来,似乎是要风水轮流转了,越来越多的大师高人、饱学之士考察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哲学死了”、“西方主义不灵了”——这是否意味着到了“东方文化”复活的时候了?一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说过一句震惊世界的话:“人类要想生存和进步,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当下中国,人们热衷于探寻文化的特殊性,来解释历史变革和制度转型的国别差异。近年来,一些人士开始再次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并把它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先是2004年由语言学家许嘉璐、科学家杨振宁、国学家季羡林、哲学家任继愈和文学家王蒙等人发起签署的《甲申文化宣言》,然后是2005年的国学热,再然后是众多学者大力宣扬“儒教国教”说,再然后是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强国”……

  作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以“酒即中国”的豪迈姿态和充足理由,在这场寻根热、国学热的集体盛宴中,不甘寂寞,高调亮相,借助现代传播工具的强大力量,居然充当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旗手。从2006年以来,以五粮液、泸州老窖、茅台、汾酒为代表的四家名酒大企业,似乎咬定中华文化不放松,出钱出力,在各种场合无不为“寻找中国酒魂”鼓与呼,为“正名白酒价值和形象”呐与喊,为“申请世界遗产”奔与忙,为试水国际化市场执与行……

  在今年3月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提出议案认为:大企业要当文化强国建设主力军。那么,作为“精神属性”大于“物质属性”的特殊商品,中国的白酒大企业,是否更应该能为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战略”尽一把力呢?

  事实上,站在历史和世界范围看,酒这个东西,与其他商品的特质和作用都非常不同,酒文化的强大作用和价值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历史记载说,二战期间,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与号称俄国国酒的伏特加有关系,当时战争正值冰天雪地的严冬,苏联士兵已经冻的体力不支,士气低落,关键时刻,部队发放了俄国的伏特加烈性酒,士兵们饮后驱寒温暖,陡增胆量,冲锋陷阵,最后取得了胜利。

  一直以来,酒都被世人称为“人间魔水”、“冠盖古今之琼浆也”。从历史发展进程看,酒,如同电流、汽车、造纸、印刷、火药、互联网等一样,都是人类创造的奇迹成果,是一项影响和改变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中国非物质文化委员会主任华觉眀先生曾说过:白酒应该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奠基人陈騊声说:谁要是能把白酒的微生物菌种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

  社会上有“酒即中国”的说法,言外之意,酒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入国人骨髓。可以说,一部酒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生活社会史。

  中国的酒文化几乎与这个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建国初期,我国曾把白酒上升到“国家战略物质”的高度。领导人对酿酒行业高度重视,亲自指导,酒文化首先在国家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特别的作用。1956年,周恩来总理组织制订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其中内容之一就是“酒精兑制白酒”,这与原子弹、氢弹和火箭并列在一个纲要内。酒,那时候被冠以一个雷人的名称:“精神原子弹”。随后,全国掀起了“工农兵学商,一起建酒厂”、“要当好县长,先办酿酒厂”的大干快上风潮。1976年“四人帮”倒台时,整个北京城的酒被抢购一空,人们似乎再也找不出比“饮酒”更能表达情感的庆祝方式。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酿酒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由于酒类商品的逐步丰富,酒文化开始渗透到民间生活的各个领域,老百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无酒不成席。“酒文化”在产业发展的推波助澜下,大大丰富了民间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十二年前的1999年,泸州老窖原董事长袁秀平首次在业界提出了“统治酒类消费的是文化”的观点,并在某行业杂志上发表了该文,产生了很大凡响,随后业界引发一股“酒文化热”的浪潮。

  今天,酒文化已经上升到一个高度,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时髦概念或者营销手段,而是一种社会担当和责任。酒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创新和传播必须深入到酒的“产区内核”和“历史使命”之中中,系统的解读千年酒魂的文化基因和品质内涵,告诉大家一个生态健康、工艺独特、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的酒文化,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白酒正名,为中国白酒能尽快走向国际化市场,传播东方大国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作者    孙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