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同行网案例# 战略与人,哪个更重要?毛主席的答案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可是企业不是国家,干部不认同新战略,都跑了怎么办?请看:《战略错了吗,怎么老臣子都要走?》有问题,找同行! http://t.cn/aWZROV
2010年5月4号,五一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TZ公司的总裁刘明一大早就来到了办公室。他已经习惯了,这么多年来,,他只要留在深圳都会一大早就来到公司。即使公司4年前成功上市,他依然感到压力重大,天天都在为公司的未来担忧。
1994年公司成立之初以LED显示屏起家,那个时候,深圳的钱太好赚了,只要你有产品,不愁卖不出去,也不愁赚不到钱。但是,刘明还是敏锐的看到,LED显示屏的技术含量太低,终有一天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公司仅仅靠LED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公司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1996年一个偶尔的机会,他从一本国外的杂志看到了数字电视卫星接收机,出于一个技术人员的敏感,他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领导了公司完成了第一转型。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多么的正确,此后的几年,公司的业绩逐年翻番,到2006年,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20亿,实现利润过亿元,并于当年七月成功上市,他也因此成为十亿富豪。可是财富并没有让他丝毫的放松,他又在想公司的明天将要去何方。
机顶盒已经做了10年了,这个产品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大型的家电企业已经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如果公司不寻找新的出路,必死无疑。所以,他在2006年开始制定了蓝海战略,进入手机,安防,车载电子等领域,可是,他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一开始,几位高管就坚决反对公司做手机,安防,因为这都是竞争激烈的产品,一些大公司,康佳,TCL都失败了,凭什么TZ公司就能做好?况且,机顶盒产品市场每年都在增长,只要公司持续努力,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不管高管如何的反对,但是公司毕竟是刘明的,一切他说了算!虽然这些年,公司在这些产品的研发上投入了几个亿,但是,绝对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下去!谁反对都没有用。用刘明自己的话来说:“除非拿刀把他杀了,否则,谁也别想让他的改革停下来。”
正在他回想公司这几年的历程时,老P近来了,这个家伙进他的办公室一向都不敲门,直来直往。老P是他的爱将,2000年加入公司,从工程师一路做到副总裁。他一手创办了国际数字电视事业部,带领国际数字电视事业部从零开始,4年做到7个亿,利润超2一个亿,贡献公司70%的利润。刘明非常的欣赏老P并给了他1%的股份。
可就这个老P持才自傲,根本不把他刘明放在眼里,多次在公司高管会议上与他唱反调,当初,就是他反对做手机,安防。去年又不积极推行公司的IPD变革。刘明一怒之下,把老P掉离了他一手创建的国际数字电视事业部,让他管供应链并取消事业部,实行产品线制,这一改革同样引起了老P的强烈反对。这样就在高管层就没有人敢反对他了,另外一个高管刚刚被他劝说退休了。
“刘总,我们谈谈吧”。老P径直走到刘明面前坐下来说。刘明感觉他的语气有点怪怪的。
“唉呀,P总,这么早就来公司了啊,最近老出差,没有时间和你聊,怎么样,最近供应链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吧”。刘明笑着问。
“供应链好的很,就是芯片老缺货,影响到我们的交货,不过,我今天不想谈这个,刘总”。
“喔,那你想谈些什么?”。
“我想谈谈我工作的事情,刘总,我非常感谢您赏析我,并栽培了我,但是,目前的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决定离开公司。”老P语气中透着一些无奈,但是确实分的坚决。
刘明大吃一惊,虽然,他知道,老P对于自己把他调离国际数字电视事业部有很大的意见,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会像自己提交辞呈。刘明对他不薄啊,要不是他刘明,老P能有今天!刘明强压住心中的怒火。
“老P啊,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可也不至于要辞职吧。”
“刘总,您是知道的,我们的理念相差太远了,继续留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栽培,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现在也该是我们这群老人给新人让位的时候,公司需要新人,新思维啊。“
刘明知道,老P是在对公司空降过来的那批华为帮不满。公司为了推行IPD变革,从2008年开始空降了一批华为的人来公司做高管,此举招来众多老员工的反对。“P总,我们一起奋斗这么多年了,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现在,供应链是公司的薄弱环节,只有你能管好这部分,留下来吧,不要意气用事。”
“刘总,供应链有刘华在那里就行了,我有没有都无所谓了。我去意已决,我离开后,你可以更好的推行改革了。” 老P一点都不给刘明面子,直刺刘明的要害。刘华是刘明的弟弟,是供应链的副总,谁都知道,刘明把老P调到供应链实质上就是把他架空,让老P不能再阻碍他的改革。
“你好好想想吧,过几天我们再谈。”刘明见老P一点都没有回转余地只好拖延一下时间,希望老P能够改变想法。毕竟老P的个人能力还是很强的,可他也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刘明不只一次在高管会议上批评老P了,国际数字电视事业部就是靠老P一个人搞起来的,这些年来没有培养一个人出来,不可以复制,公司要发展,就要靠制度,靠团体。老P说到底就是一个超级产品经理,根本没有做好副总裁的职责。
刘明真的是陷于了困境,因为,最近已不是老P一个高管向他提交辞呈了。负责公司投资的常务副总裁,陈总也向他表达了离职,专心从事他的老本行—风投去了。陈总本来是投资TZ公司的一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要不是当初陈总利用他在投资界的人脉,为公司拉来几个重要的投资公司,TZ公司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上市了。所以,刘明对他也是相当的器重,公司的重大投资决策都会咨询他的意见。可是在公司制定蓝海战略,投资手机,车载电子以及公司在江苏南通投资建第二家工业园的事情,都遭到了他的反对。尤其是最近的IPD变革,他好像和老P站在了同一条线上。
手机亏了两年,车载电子业基本上歇业了,公司好几个投资似乎都失败了,刘明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战略转型是不是错了。可是不改革,只是守着机顶盒,公司何时能够做到百亿规模?迟早一天会被淘汰。他之所以要布局手机,安防,甚至是上网本,因为刘明坚信,未来的职能设备一定是互联互通的,如果能够打造一个平台,将手机,电脑,电视互联互通起来,那将是一个庞大的产业,这个机会比他当年带领公司从LED到机顶盒的转型更加大得多,那也必将是一个千亿的产业。
可以为什么这么多的,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老部下都离他而去。是战略不对吗?是他的改革错了吗还是他的管理方式不对,抑或是他太过于焦急了?
三个月后,老P和陈总同时离开了公司。同时一批老员工也跟着离开了公司。刘明的改革还在继续,但是公司的士气却受到很大的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普遍很低。
匿名 点评:
公司究竟是谁的?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关键。
公司小的时候,是老板的。公司大了以后,应该是大家的。即便从股权上说是个人的,但天下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
就像孩子一样,小的时候听父母的;一旦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意志,父母不能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此外,过去的成功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这个老板凭什么认为自己过去做了一次正确的决策,将来也永远正确呢?“内因”、“外缘”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改革本身是没错的,但是他改革的方式太多失误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老板“师心自用”,他人徒唤奈何啊!
韩法才 点评:
从深圳到山东一年多,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就是两地企业的文化迥异,表现在改革上的做法差异也很大,我也提供几句作为案例的延伸,供讨论参考。
深圳的企业制度、流程的约束力强,领导很强势、各个SBU的领导也很强势,可以说是雄人文化,优势在于执行力很强,善于抢抓市场机遇,但劣势在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化的交易,较难实现利益冲突的调和;山东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因为市场化还不够彻底的原因,往往带有很强的社会企业的特征,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盘根错节,形式上强调民主决策,“和谐”文化,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强、“主人翁”意识强,一线员工对于企业决策、集体利益存在一种服从文化。
这个差异,单从在企业改革时的行为选择看,深圳的企业往往是由强势的老板强行推动,不留余地,在执行上佛阻杀佛;山东的企业往往是主要领导下定决心之后,先在班子里反复讨论酝酿、主要领导在公开的会议上多次强调、吹风,通过员工讨论、形成思想汇报,力求统一思想,形成一种改革势在必行、阻碍改革就是犯罪的强大文化压力,然后再挑一试点实现重点突破,见到成效后快速全面铺开。改革中涉及到当事人利益调整的,主要负责人往往也能做出等量的补偿,但是改革往往不够彻底。
哪一种更好,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选择一种稍为折衷的思路?
肖永庆 点评:
这个案例我看了一下,我想我应该知道这家公司,案例中的刘明拥有绝对话语权,同时内心深处是想把tz做大做强,但是现实很残酷,也很无奈!
我也是从事数字电视行业,客观的来讲,这个行业门槛比较高,对已进入者来说还应该是相对的蓝海,面对的所有的客户都是广电行业内的专业客户,竞争对手相对比较固定。对TZ来说,在这个行业从业多年,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已经拥有了极高的地位,就该行业来讲,只要做好了,保证TZ持续稳定的发展是有保证的。同时数字电视产业,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喉舌,对国家来说也是重点行业,比如这几年国家政府的数字电视直播项目,以及现在的三网合一的号召等,虽然三网合一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但是产业的融合和国家政策导向,必将会有很多的机会出现。
个人认为,刘明的百亿战略,思路是好的,目标也很远大,但是像手机、车载、山寨本这些产品的竞争强度远远不是数字电视行业所能比的,而且销售方式、管理团队等等都和数字电视产业有很大的区别。制定一个战略或者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架构、资源来支持,那只能说太激进了一些,交学费是免不了的。
那么针对目前的TZ来说,如果改革后的产品长期亏损,砍掉说不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进一步加大在数字电视领域的投入,扩大所占市场份额,不失为明智之举!
武小宁 点评:
一、微观的企业家心理学角度
首先,对于企业最终大权在握的刘明来说,最难克服的是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时人性自身的弱点:
1、路径依赖原理:人人都有路劲依赖的倾向,一旦在某方面有了投入,就会产生一种惯性一直走下去,即使他觉得可能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2、快乐痛苦不对等原理:人们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要大于其所得到同样东西时的快乐。对于刘明来说,也许当初赚到着两个亿的时候,他感觉到了莫大的成就感和快乐,但是在得到之后,再失去这两个亿的痛苦却是要远远的大于得到时的快快乐的。
3、刘明性格分析:从其创业的经历来看,今天的成就是靠刘明和几个创业团队一起拼出来的,而且在奋斗的过程中,前两次战略的选择都比较成功,似乎没什么的失败,属于一帆风顺。因此,可以看出刘明性格(性格都是长短同时存在的):
阳:对成功有着极强的欲望,自信,自尊心强,领导偏向专权
阴:没有看淡物质和成功,没有经过失败的历练,抗打击的能力偏弱,不容易承认自己错误
专权的领导可能使得其在竞争不激烈机会较多的市场里面,果断的把握机会,灵活发展,但是在竞争激烈和成熟的市场,却容易遭遇决策失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结果便是对自己盲目自信,对抗打击能力不够,无法面对和承受失败的压力,强的强的自尊心有利于其自信和果断的心动,但是却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
刘明心理活动片段截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在一片漆黑中,刘明转辗反侧,不能入睡,想着自己投入的两个亿,那可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啊,两个亿啊,如果听从公司其他创始人的意见,果断的放弃的话,两个亿岂不打了水漂,这些年岂不是白忙活了,尽管他也可能觉得自己选择的方向可能是有错误,但是,对这种错误的结果他是无法面对的—两个多亿的损失……
还有自己的自尊问题,首先承认自己错了,这个很难接受,一千那么多次,自己都是成功的啊,怎么可能一下子就错了呢?而且还是这么大的错误。而且全公司面前成人自己错误,这会让自己很没”面子”的,而且会极大的影响自己的权威。
所以,在这种心理的煎熬和压力之下,他产生了一种“幻觉”和侥幸心理,使其觉得,虽然在理性的层面不可能成功,但是,也许只要坚持,也有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失去两个亿的痛苦促使他继续坚持下去,尽管创业元老们大都反对。
点评:
经历失败,面对失败,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最难越过的心理沟坎,同时也是一个一旦越过之后,就会使得企业家素质得到极大提升的“机会”。
这是对一个企业家心理素质的最大考验,在事实和理性面前,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果断的放弃,为数不多的企业家能做到此点。在创业初期能够经历一些大的失败,对于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是必不可少的历练,在中国的企业家中,史玉柱,马云等都经历过这等历练,所以,在以后企业的告诉发展时期,他们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带领企业走向正确的方向。
同时,真正伟大的企业家,对金钱和物质到头来反而不是那么的重视,金钱和物质最终只是一个结果,一个数字,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发展,是使得企业不断取得突破,这种无形的成就感反而是更重要的,乔布斯经历生死,盛稻和夫参悟人生,摆脱了金钱和物质的束缚,到头来才能带领企业走向伟大,太看重金钱和物质,到头来反而会受束缚与物质。
所以,所谓企业的舵手,要想带领企业走向辉煌,对于企业家自身来说,刘明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历练,而历练的机会就在眼前,如果刘明承认错误,完成对自己的弱点的超越,那么他将更多了一些伟大企业家的特质,若果,刘明仍然如此坚持错误的方向,将会有更大的挫折在前方等待。
不过人性总是如此,大部分人只有在巨大的教训和惨痛的损失面前,有些人才会有所领悟,做出些许的改变,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
二、战略管理角度
对于战略的取舍来说,最经典的还是德鲁克的那个问题: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进入这个领域,今天还会选择进入吗?”
如果答案是NO,那就果断割舍放弃吧。
三、产业竞争的角度
手机,安防都属于竞争门槛较高的一个行业,手机虽然可以做中国特色的山寨,但是,迟早会死掉。这些行业都是一些国际性的巨头企业在做,对技术和研发的能力要求很高,比如安防领域的Honeywell,施奈德等,而且前面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家电企业的失败案例,因此,除非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否则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原文及更多点评]
此案例转载自找同行网,版权归找同行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