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北京
经历了“7·21”梦魇之后的北京,暴雨预警还在时不时地发布,千百万人每天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天气的阴晴变化。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原始关系,创世纪的神话,又在都市无情地演绎。
肆虐的洪水夺走70多条生命,留给北京一段悲痛的记忆。看到首都成为一片泽国,被困在洪水中发出向亲人求救的短信;看到房屋被冲毁,老少被卷走却无力相救的绝望眼神……,在暴雨中,我们为之扼腕、为之心痛。我们反复追问:为何城市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我们需要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61年一遇的强降雨,让北京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常年雨量偏少,干旱缺水,一直让北京对洪水乃至特大洪水这样的灾害的准备,犹如广州、三亚等地之于雪灾的准备一样,似乎并不紧迫,因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道理并没什么问题,历史也证明如此。可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一旦爆发却是毁灭性的。就像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让一个个城市几近瘫痪,有的城市成为孤岛,情势危急。北京今次的特大暴雨亦属此类。其实, 2002年初的暴雪也使北京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 2003年的非典让北京乃至全国陷入了一阵恐慌之中。这些事件说明,自然界变化无常,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不断加大,使得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准备,准备到什么程度?根据实际环境来分析,知道自己的“底”很重要。这场猛烈的暴雨让北京的“底”晒了出来。但长期习惯了自己的处境,甚至自我感觉良好,这很容易被蒙蔽,也容易被麻痹。来自社会的批评认为北京长期“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弊端在大灾考验面前被“打回原形”。
对此,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给予积极回应,正如他在房山区拒马河畔悼念“7·21”遇难者时所说,这次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认为,暴露问题不是坏事,这会一下子让我们警醒过来,底晒得越透,越能下定决心进行彻底的改造,“知耻而后勇”。暴雨过后,北京市的行动积极而诚恳。从市领导回应网友批评,纠正灾后贴罚单行为,到市委领导班子去灾害现场向遇难者默哀;从积极回应媒体对死难者人数的质疑,到公布详细名单,并不放弃搜寻失踪者;从积极抢修道路、供电供水设施、转移灾区群众、搭建安置房,到提前预警并在积水险段部署警力值守,随时启动应急措施,“确保主汛期不死人、不泡车”……尤其是,对于积水严重的莲花桥地区立即进行了改造,更换大口径管道,并规划在此建设一个大蓄水池,以解决大雨积水的老问题。郭金龙还要求,在城区,要对频繁出现、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立交桥下、下穿道路排水不畅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一桥一策加以整改解决,对经常出现积水的地段,加快实施改造;在郊区,要对山洪、泥石流高发地区的险村险户,抓紧实施规划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隐患,并下大力气抓好泄洪河道的清理工作。根据规划,未来3年北京将投入88亿元治水防洪。
看来,这次特大自然灾害逼着北京市下决心进行大改造。北京市把深刻反思这次事件、铭记这个教训作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契机,使规划建设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要求统筹解决好防洪与引水、排水与蓄水、地面设施与地下管网、城区防洪与郊区防洪、日常运行与应急管理等多重关系,以及产业发展、城市规模与首都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从而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城市运行安全,使各项工作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确保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这些关系处理好了,措施落实了,可以预见未来首都的“底”将呈现出另一番图景。
其实,这场灾难还晒出了另一个“底”,就是人性向善,公民社会的进步与成长。在大雨倾盆之际,望京网友自组“双闪车队”免费接送机场滞留旅客回家,“雨夜爱心接力,见证温暖城事”;京港澳高速路口,152名农民工光脚冲进雨幕救人,朴素的行动并不求回报,“一声‘谢谢’感到被认同”,足矣。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微博发起请这群农民工兄弟吃顿饭,饭局的“接头暗号”是:“危难当头你伸手,表示尊敬敬杯酒”。人与人在危难中紧紧联系起来,北京精神的“包容”是可贵的品质,也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的特征。从城市管理来说,既要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又要给予均等的服务和平等的待遇;既要敞开怀抱,又要控制城市规模,这是一个难题。
我们需要公平对待农民工,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与此同时,从城市和社会长远发展计,需要对这些建设者进行基本的、良好的岗前培训,倡导一种职业精神。日本和德国城市工人是榜样,他们对工作的精准化追求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在应对灾害时的作用十分重要。未经培训的农民大军和惟利是图的房地产商联手塑造城市;相互扯皮,各自为政,敷衍塞责的市政部门成天在做表面文章,都是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潜在的大灾难。
灾害留给我们的是教训,也是财富。在抗击灾害中,我们认识到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渺小的,天灾不可抗。但是,人类就是在不断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前进的。斗争需要精神,需要勇气和担当。暴雨过后的北京,改变从此开始。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八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