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民何在?


君子是儒家里的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词语,也相当的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维。

 

我来解说下。

君子,是君和子的统称。君和子具有自身的道德修养的标准,后来,人们就使用君子来形容有道德修养的人。

那么,在孔子的时代,君和子时很容易区分定义的人,难道说还有非君非子的人。

是的,我认为是的。

社会上存在这样的一批人,居无定所,流离失所,衣不遮体,无食物可以饱腹,面容蓬垢,这样的一类群体可以称为流民或是乞丐。

历史上,记录的历史上很少书写这样的一个流民乞丐群体,他们不仅被现实的人所忽视,也被历史所忽视。

能够引起人们对这样的一群人的注意大概是通过金庸先生笔下对丐帮的描写和渲染。

是的,很少的人注重流民和乞丐。

而孔子应当是注意到了。

 

这种流民乞丐的社会现象至始至终的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

即便是在我们今天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度的丰富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这样的一大类群体。

何况是在古代,在孔子物资并不发达的时代。

现在,大街上的流民乞丐可以从垃圾堆里捡些吃的,从垃圾堆里捡穿的,可以像犀利哥那样的混搭穿起来保暖。

那么,春秋时代的流民和乞丐吃什么,穿什么?孔子的时代又是一个战乱多事的时代,自然有不少的人流离失所,无衣无食。他们从大街上捡不到吃的,因为那时代的人没有更多的食物可以扔,他们不会从大街上捡到像犀利哥那样的衣服,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没有更多的衣服可以扔。他们的境遇可想而知,衣不蔽体,没有食物,他们也不会向现在的流民乞丐在大街上游荡,他们会被人到处驱赶,大概他们相当多的是在荒郊野外求的一点生存的希望成为野人,或者更好的被人收为奴隶。

想想看,孔子时代的君子和流民就是那么的鲜明分别。

孔子大概就是想仕天下而救人于水火,仕天下不成功而推仁爱。著书立说,希望弟子仕天下,推仁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状态在那个时代流民和乞丐的眼中那应当是天堂般的生活。

有君臣的国家可以依靠庇护,远比流离失所,挨饿受冻强很多;

可以有父关心,或是有父可以奉养,或是有子爱子,或是被子所奉养远比孤苦伶仃的一人强好多。

从流民乞丐的眼中,天堂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如果可以从悯天下的角度来看待儒家,大概不会背离孔子的初衷,

之所以近代中国历史批判君臣父子的时候,只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所影响,站在的立场是有钱的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看的。

很多的老百姓羡慕吃皇粮的官员,公务员们。大概是因为老百姓生活艰辛,感觉无所依赖的心理所造成的,说白了,就是现实造成的,现实生活的状态让老百姓从他们现实的角度来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