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行(1):天堂太远,就去怒江吧!


怒江行(1):

天堂太远,就去怒江吧!

    六月底,我决定将筹谋很久的怒江旅行付诸实施。

到怒江旅行,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打算了。看了云南电视台一档叫做“时间的重量·最后的马帮”的纪录片之后,这种愿望一天天一年年强烈起来。后来又听说了丙中洛,知道怒江深处有着这样一个人神共居的地方,探索和探险的欲望更加强烈。每一个假期之前都要做一个计划,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计划一直都只是停留在计划当中。

我深知在市场化商品化的今天,怒江深处原始的生态和传统的文化可能是仅存的硕果,我还知道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力远远超过怒江的激流,也许过不了过久那自然而古朴的一切都将被商品化的浪潮所吞噬。于是有了一种日益强烈的紧迫感——即使我等得了怒江,怒江也等不得我了。我早就知道,进入怒江意味着危险。怒江至今还保存着着那些“原生态”的东西,与其自然条件的艰苦,信息及交通的闭塞分不开。在一定意义上,正是那里艰苦恶劣的条件才将她与现代社会分割开来。所以,前往怒江的历程不可能是风平浪静走马观花的闲情逸致,而是艰辛而艰难的探索和探险。尤其是在雨季,时常会面临的泥石流、山体滑坡、落石等自然灾害,将使旅程充满挑战。在怒江大峡谷穿行,在高山峻岭间跋涉,需要的不仅是耐力和毅力,还需要勇气和胆魄。

下定决心进入怒江,还与我的焦虑感有关。最近几年来,感觉自己的思想逐渐失去了灵气和锐气,失去了想象力和感悟力,感觉自己在越来越随心所欲的同时却又越来越平庸繁琐。激情与活力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消逝着。年轻时候告诫过自己,不要成为行尸走肉,在成为行尸走肉之前去死!可是这些年来对成为行尸走肉似乎不再那么恐惧也不再那么排斥。有时候甚至会为自己的平庸和繁琐带来的安全舒适而感到安慰。对曾经厌恶和恐惧的某些东西,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了!

“体制化”!这是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理解的一个概念。时间久了,即使是监狱这样的环境你也会习惯它,依赖它,离不开它。时间会让你习惯,让你失去怀疑和批判的力量,失去好奇心和想象力。当这种焦虑感出现的时候,我感到一丝欣慰,焦虑也许说明我意识到自己即将被“体制化”但却还没有被完全“体制化”,也就是说,还有获救的可能。于是,我下定决心走出去,从目前我所熟悉环境中走出去,哪怕只是一时的逃离,哪怕只是短暂的行游。模模糊糊地怀抱着某种希望,也许怒江的激流,高黎贡山的飘雪,大峡谷的劲风,可以帮助我洗涤心灵,激扬精神。

想起那句广告词——天堂太远,就去怒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