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应用,一块难咽大肥肉


  两年前“百团大战”争做数字阅读器的局面,如今正在移动阅读应用(App)领域重演所不同的是,前一次是硬件,这一次是软件,但是目的却十分一致——抢夺移动互联时代阅读“肥肉”。

  中国知名咨询机构艾瑞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二季度,阅读类App已成为继游戏之后的第二大主流应用,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使用手机阅读。而据《出版人》统计,目前在各种手机平台上已有近百款阅读应用软件,多看书城、云中书城、掌阅、网易云阅读……这些功能、体验各异的App已成为数字阅读领域独特风景。

  “在美食城租店面”

  “10多年前,我错失了一个可以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2000年秋天,胡晓东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北大资源楼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面试一家名为“百度”的公司的市场总监。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一个名叫李彦宏的男人满是激情地向他描绘公司未来的宏伟构想,滔滔不绝、云里雾里。越听越觉得不靠谱儿的胡晓东没有听从游说,走出百度时还留下满眼的鄙夷和不屑。后来,百度的故事世人皆知,当年面试胡晓东的李彦宏成为2011年中国首富。

  而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胡晓东隐约嗅到商机,数字阅读迸发出巨大潜力和价值让他不再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这次他加盟了一家公司名为“多看”的公司任职副总裁,这位从业15年的IT老兵就此开始与出版业打交道。

  “多看”是一家依托亚马逊kindle而生的公司。创始人王川是中国最早的一批kindle用户,亚马逊电子书业务的成功,让王川2009年动了创业念头,并于2010年2月注册成立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由于Kindle一直没入华,阅读中文书也很不方便,2010年4月,王川开发出第一款产品——多看for Kindle,一个可以刷机Kindle中文操作系统。

  2011年3月,“多看”联合硬件生产商“爱国者”和百度发布 “百看”阅读器,但是,这一项目很快随着中国阅读器市场的快速坠落而夭折。2011年8月,就在“百看”项目黯然终结之际,时任爱国者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的胡晓东转业“多看”,开始了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与出版社洽谈数字版权。与此同时,一批来自谷歌、微软、诺基亚、摩托罗拉、腾讯、联想等公司的IT精英也先后加入多看,准备“做一件大事”。

  转型后的“多看”开始走精品电子书路线,希望通过优良阅读体验吸引受众。它开发的第一本基于苹果iOS平台的电子书——《公司的力量》的整个制作周期耗时两周,直接人力成本超过10万元。在内容混杂、盗版充斥的苹果应用商店里,“多看”的精品电子书受到了不少用户欢迎。

  而资本的支持也让“多看”底气十足。IT界“大佬”、著名风险投资人雷军,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对项目一致看好,两人连同晨兴创投共为“多看”注入1100万美金,资金已于2011年1月到位,而投资方承诺后期跟进的资金高达1亿美金。据悉,“多看”也是徐小平转身风投行业以来个人最大一笔投资。

  “多看”团队原本计划先做50本册单体电子书,树立起品牌之后再上马“多看书城”,但做到第17本时,苹果公司突然改变审核规则,不再允许一个账号改变内容多次上传,书城计划只好被迫提前。今年5月31日,多看书城正式上线。

  “做App书城是我们的计划,控制度更高,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广图书,也为一些品质优良但因为时机而被淹没的好书提供更多机会。”胡晓东说。

  以前做过阅读器、如今又做App的胡晓东对用何种“入口”吸引读者深有体会。他做了一个比喻:做电子书阅读器好比开了个大门脸餐馆,做App则像在美食城里租店面。表面上看起来,前者体面,赚得多,也少受房东的气,但实际上,餐馆是否能经营起来,根子还是菜好吃,加上用心、卫生加上好手艺,哪怕是个小摊儿,最终也能做成大字号。

  对于未来,深谙互联网玩法的“多看”并不着急,其策略很明确:先圈地,再盈利,事缓则圆。

  各级玩家升级混战

  与“多看”风格相仿的电子书加工企业,还有“唐茶”和“脉望”——前者是一个分散在中国各地的7人SOHO团队,因2011年与中信出版社合作推出《乔布斯传》电子书而名声大噪;后者则致力于苹果App Store上的图书应用开发,曾与磨铁图书公司合作推出《后宫·甄嬛传》、《明朝的那些事儿》的iOS版。

  唐茶号称“只让用户付费,只对用户负责”,脉望则宣扬“不故作资深高雅,只为不同的读者群体提供恰到好处的内容”。但是,和它们特立独行的宣传语一样,唐茶和脉望的受众群并不大。

  走精品、小众路线的应用毕竟是少数,目前,各个手机平台上主流的阅读类App,都还是追求用户的多而广,追求品种的大而全。

  北京掌中浩阅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掌阅(iReader)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手机软件开发及无线娱乐运营的科技企业之一,在合作的手机厂商的支持下,开发了一款名为“掌阅书城”的阅读软件。至2012年6月,“掌阅书城”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活跃用户占到60%,每日的PV(页面浏览量)数也已过亿。

  与“掌阅书城”规模相仿的,还有南京掌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百阅”、网龙公司推出的“91熊猫看书”、3G门户公司开发的GGbook、在诺基亚塞班平台起家的老牌阅读软件掌上书院和Anyview等,这些阅读应用的装机用户量都在千万以上。

  除了这些已经颇具规模的阅读应用之外,开放的移动互联网也提供了更多创业机会。技术员出身的华胜军就是其中一位。上大学时,华胜军就喜欢趴在课堂上偷用手机读小说。2009年,已投身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他决定自己做一款阅读软件。在和几个朋友商量讨论之后,他利用工作之余投入开发,同年10月,一款基于诺基亚塞班平台的产品——阅读星问市。2009年的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的天下,当时在塞班平台上流行的阅读软件并不多,阅读星甫一出世就凭借优良用户体验获得用户追捧。几人团队、业余时间开发、自己做产品推广,不足3年,阅读星用户规模超过500万,这让华胜军兴奋不已。今年2月,阅读星的Android版上线,目前,这一平台用户数也已超150万,并保持很高活跃度。最近,华胜军又开始熬夜,准备趁热打铁推出阅读星的苹果iOS版。

  像华胜军一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不过,市场的火爆也把互联网巨头引来了。

  在网游、养猪大获成功之后,网易CEO丁磊也把目光投向数字阅读。不久前,网易公司宣布将旗下移动应用“网易阅读”更名为“网易云阅读”,计划投入千万元资金来启动“原创精品文学”计划,构建一个创作平台。

  据悉,“网易云阅读”计划通过最高2000元/千字的高价收购原创文学作者的优秀作品,从中挑选、审核精品,免费提供给用户阅读。目前,网易已同温瑞安、马伯庸、今何在、陆琪等数十位畅销网络作家达成合作意向。关于“原创精品文学”计划,丁磊放言短期内“分文不取,绝不盈利”。

  巨头纷纷闻腥而来,腾讯推出“QQ阅读”、新浪联合网龙开发“新浪熊猫看书”。而布局最早的要属盛大,其旗下盛大文学开发的“云中书城”客户端在不到一年间,总装机量已经超过800万,总订单数已经超过千万,付费下载图书已经近47万种。

  在各色玩家的你争我抢中,阅读App快速崛起,呈现一片热闹景象。

  三道坎:付费、支付、版权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今年7月1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9.9%。其中,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亿,手机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一片红火的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向数字阅读。有人甚至预言:阅读应用将是移动互联网上最先爆发的新玩意。

  前途看似一片光明,路途却充满坎坷。目前,除了运营商手机阅读基地模式能够通过包月、代收费等方式实现收费阅读外,数字出版其他的B2C付费模式几乎很难走通。手机App阅读应用虽被寄予厚望,但要想让用户掏腰包,也并不容易。

  掌阅公司副总裁韩晓波告诉《出版人》,目前掌阅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收费困难,很多智能手机用户还是习惯看免费内容,而“这也并非一天两天就能轻易改变的”。

  支付渠道不畅也让企业头疼。目前,用手机直接支付买书还比较繁琐,导致一些用户会在最后支付环节流失。

  如果说支付是移动阅读家门口的“太行山”,那么版权则是“王屋山”。“做数字出版的,干的都是愚公的活儿,不过,最后搬掉这两座山的是上帝,愚公的存在与努力只为感天动地。”胡晓东笑言。

  的确,缺乏稳定的图书授权和高质量的内容,也成为阻碍很多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像熊猫看书、掌上书院等很多企业都采取“打擦边球”方式获取内容——扫描抓取互联网上盗版图书,鼓励用户自主上传盗版。这种模式为它们在短时间内聚揽了大批用户。但是,随着用户规模的壮大,尴尬也随之而来:如果继续做盗版,“树大招风”很容易被查封;如果转做正版,建立正规的内容合作渠道又非一日之功。

  即便是网易、腾讯这些巨头级互联网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尴尬。“网易号称投入1000万元,但是,内容短板真的是靠1000万元就能补得上的吗?”中作华文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办事处主任潘志强质疑。他预测,随着阅读类App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数字化内容中盘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将来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可能会有所分化:上游集中内容生产商,中游需要大型内容集成商,下游则是各种面向用户的终端和应用,不可能每个App应用都要与出版社谈内容。

  “数字阅读现在很火,App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充满诱惑,只有专注才能长久。”韩晓波说。

  华胜军强调,移动互联网目前还处于摸索和抢占地盘阶段,阅读星眼前最主要的任务是继续跟着行业向前走,不断创新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他希望能坚持到“光明降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