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之后的智慧美味


     每天晚上11点半,正当别人悄然进入梦乡之时,蒙自天源酒店的厨师张国庭才开始工作,他的工作就是熬汤,在经过过水、洗骨等多道工序后,于次日凌晨7点左右,乳白色的汤飘出骨髓里的香味,这道汤才算好。
  每天早上,到天源酒店的玫瑰餐厅吃米线的人很多,而且单位会议安排早点时也经常选择这里的米线。据食客们反映,对天源酒店过桥米线赞誉有加的还是那透着骨香的汤。
  红河被喻为过桥米线的故乡,而久负盛名的蒙自过桥米线已经成为大众所喜爱的美味。在当地,米线是人们心中信赖已久的饕餮美食,在外地,过桥米线也是众多食客持久不变的向往,而那沁人的香味里,地道的鲜汤方是过桥米线流连舌尖之魅力所在。
  
汤里的学问
  张国庭熬汤多年,之前是政府食堂主厨,对汤的熬制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2007年,在朋友的引进下,张国庭来到天源酒店工作,专门负责熬制米线汤。
  每天晚上,张国庭都准时来到酒店厨房,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他细心开始着汤的每一步调制工作。张国庭穿上厨师衣服,先从冰箱里取出用于熬汤的各种配料,有鸡肉、猪肉等。
  张国庭一边不慌不忙地忙活着手里的伙计,一边和记者聊天。张国庭是蒙自多法勒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政府食堂做帮厨时,开始接触米线,从那时一点一点地了解到米线的很多学问,并开始潜心研制。从政府食堂出来后,张国庭走过很多地方,但是都没有离开制汤这一老本行,由于学艺较精,很多人经常会慕名前来跟他学习。
  “现在这些汤,随便喝一口就能知道其制作水准和火候掌握的情况。”张国庭说。
  对于汤的熬制,张国庭有着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张国庭把制汤分为过水、洗骨、打骨、乳汤、升质等较细的工序。“这些工序看似简单,但其是一个去除异味,保留精品的一个过程,只有认真做好多道工序的调制,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汤。”张国庭介绍。他说,食客的挑剔是对食品的最好监督,只有制作精良的食品,才能满足大众越来越高的品尝要求。
  “夜静悄悄的,张国庭很忙碌,整个厨房就能听到他忙碌的声音。”这是张国庭每天晚上的工作场景。每道工序都是相继进行,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不容疏忽。直接张国庭一会儿砍骨头、一会儿打出多余的汤沫,精心专注于每一道程序。
    “要做好一道地道的汤就得有耐心,他每天先后要花费8小时左右时间熬制汤,除了基本的程序外,在成汤后还有扔掉前三道汤,只有第四道汤才能充分熬制出骨髓里的钙质,整个制汤程序才算完成。”张国庭说。
    顾客们每天到天源酒店吃到的米线鲜汤,即是张国庭熬夜制作而成。“味美、鲜香。”这是客人对张国庭所制作的汤的评价。
  赵志洲是天源酒店餐饮部的行政总厨,他很早就与米线打交道了,对米线的制作有着自己的体会,他曾被评为“过桥米线大师”。他说,从小吃米线长大,一直吃不腻,早已经习惯了米线的味道,有点离不开了。赵志洲说,米线好不好吃,关键还是看汤做得如何,只有汤制作鲜美,米线才会受欢迎。“味道纯,营养高。”是赵志洲对汤的制作要求。
  
“过桥”的智慧
   据了解,蒙自过桥米线于明末清初开始流行起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是中原饮食文化与蒙自世居民族饮食习俗交融形成的一道特别美食。如今,蒙自的过桥米线已经名扬四海,虽然过桥米线的传说很多,但是受推崇还是那段娘子为情郎伴读而引出的佳话。
   “传说有位秀才经常到蒙自南湖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时,秀才因读书刻苦,常常学而忘食,以至经常吃冷饭凉菜,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其妻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之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  
    后来,这一制作方法逐渐被仿效和创新,并为世人所接受。由于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美食称之为过桥米线。经过历代厨师不断改进,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在蒙自南湖公园,一位美人端着一碗米线在迎接着过往的游客,身边还有一位孩子陪伴着她,这是矗立在南湖公园里的雕像,见证着那段过桥米线的传说。
  米线经过一座桥后,还能保证其味道,这都依赖于汤里表层的那一层薄薄的油,它不时起着保温作用。
  最先让蒙自过桥米线走出蒙自走向全国乃至海外的,应该要数桥香园米线。在蒙自,如今已建成过桥米线文化城,有趣的是,在桥香园店面的侧面,一些本地米线店也相继进驻,与桥香园过桥米线形成竞争态势。但是这更好地为食客提供了享用的便利,各种味道俱全,任君挑选。
  高乔聪是蒙自桥香园过桥米线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副经理,他在桥香园从洗碗工干起,先后担任过公司的采购员、食品监督员等职务,见证着桥香园的成长。高乔聪介绍,桥香园真正出名是在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通过各种宣传后,更多人才知道过桥米线这一美食的。
  高乔聪认为,过桥米线受欢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米线其吃法比较特别,真正色香味俱全。一碗小小的米线,却有很多配料,从各种肉类到各种菜类,种类较多,能勾起大众的食欲。加之一碗高温汤,让那些生食在瞬间即熟,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刺激的体验。
  “与腌制腊肉一样,在过桥米线的创作过程看,祖先们在研制这一美食时,也是一种时空转换的智慧性的探索。”谈到米线的源起,高乔聪这样说。
  
米线的魅力
   在蒙自,很多人一日三餐都会选择米线,米线已经当地一道重要的主食。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在市场上,商家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传统的过桥米线之外还变着花样地设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米线。有的甚至以肉类区分米线的风味,如牛肉米线、羊肉米线、鸡肉米线、狗肉米线等。还有以餐具区别做法者,如小锅米线、铜锅米线、瓦罐米线等,足见米线在民间的欢迎程度。
    在我州,架设一烧烤摊,同时兼做米线、卷粉的小吃摊广泛受到食客的欢迎。在忙碌之余,吃点正宗米线,尝点地道的烧烤,再喝点本地烧酒,这是很多人比较享受的一种生活习惯。
  另外,在餐馆享用的同时,很多人也经常会买米线到家里制作,大家普遍反映吃米线更简单,做好一锅汤,米线往里一倒即可,方便快捷。随着米线的普及的推广,蒙自米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美食。2009年5月,蒙自县过桥米线协会正式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注册“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12月,“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核准。据统计,蒙自目前共有米线馆600余家(摊),有大小米线作坊21家,日加工鲜米线80余吨,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生产出来的米线远销昆明、成都、浙江、重庆、深圳等地。   
    很多外地人到蒙自吃米线,第一感受是这里的米线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口感更好,品质更优,其次是作料很丰富,看上去就很想吃,顿时食欲大增,吃了一碗,再来一碗,意犹未尽。每每看到食客这一狼狈吃相时,顿感米线之魅力仿佛被定格在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