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稀饭——那份暖在胃里的清香


        “老板,两碗稀饭,一碗甜的,一碗咸的。”这是刚刚走进蒙自杨稀饭店里看到的景象,大家排队等着自己点的稀饭。店里面,早有几个正在吃稀饭的顾客正在把卤韭菜和姜末加在碗里,一位女士把一勺花生稀饭递到孩子的嘴里,俨然一幅享受美食的温馨画面。
     稀饭,在美食家族中仿佛并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且多为辅食,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众多食客都是大鱼大肉穿肠过的当下,类似稀饭之类的清淡饮食也不断受到欢迎,精品自不必说。
     
温火慢炖讲究真功夫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当大多数人都还在床上安睡,杨稀饭的店员们就要起来熬稀饭了,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要熬出黏稠入味的稀饭,就得慢慢熬,旁边还要用人看住火候。
    “我们一般都是凌晨4点左右起来熬稀饭,一锅稀饭差不多要熬3个多小时。”店里工作人员李女士说。
    据悉,蒙自杨稀饭这家店已经开了10多年,已有众多稳定食客,而且每年都会迎来很多来自各地的回头客,满足了众多清淡饮食者的需求。
    李女士介绍,店里的稀饭主要做两种口味,一种甜味,一种咸味。甜稀饭也叫红豆稀饭,是用紫糯米和绿豆、莲子等熬成,吃的时候再撒上芝麻、花生、糖,甜里透香,口感甚好。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还可以做成冰稀饭,把稀饭放进冰箱冰镇,绝对让你从口里凉到肚里。
    咸稀饭也叫花生稀饭,用精大米和花生浆温火炖出,吃起来糯而不腻,嫩嫩的,老少皆宜,值得一提的是佐菜,有腐乳、辣酱、酸辣椒、榨菜、卤韭菜、小米辣、生姜末等几种,想吃什么就拿什么,舀一小勺佐菜就着稀饭,一入口,便能彻底征服你的味蕾,甜而不腻,咸淡适宜,说不出的好滋味。热腾腾的稀饭配以开胃的佐菜,绝对让食客一吃难忘。
  上午10点左右,店里已经有不少客人正在喝粥,还有四五个人正在排队。闻着稀饭的清香,店里的李女士介绍说,现在的时间还不是最忙的,店里中午12点到下午两点人最多,这个时间几乎都忙不过来。
  杨稀饭其实不仅仅是附近的人或者蒙自人爱吃,很多外地人也很爱吃,一次一个昆明人来吃杨稀饭,吃了几碗后还要求打包带走。

土生土长的小品牌
  很多外地人会分不清“杨稀饭”还是“凉稀饭”,也许是读音近似,误导了食客。原来是一位姓杨的师傅做了一手好稀饭,故名“杨稀饭”。
  在蒙自,以姓氏命名稀饭的并不是只有杨老板一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蒙自城里曾经有个“雷稀饭”,朱自清散文《蒙自杂记》里有所记载。原文说“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他脸上常挂着微笑,却并不是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点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磁器占着一半儿;糠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任何一种美食,只有味道够好,就能吸引顾客。朱自清先生文章里提到的“雷稀饭”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其见证了蒙自当地人对稀饭的喜爱是有传统的。
  “杨稀饭”的发展经过食客的考验,依然受人们欢迎。据了解,“杨稀饭”开始是从摆地摊卖稀饭开始的,后来生意慢慢做大,当地人也渐渐认可了稀饭这一饮食。
 
温馨的稀饭情结
    每天来喝杨稀饭的人很多,很多人因此也和杨稀饭结缘。
    正在喂孩子的吴女士说:“花生稀饭很清淡,小孩子都刚开始长牙,给他吃这个很方便,而且也营养。”小孩子吃得很香,一个劲地伸手去抓。有人把它当一道小吃,当作饭后甜点,也有人干脆就把它当成午饭。看似简单的稀饭,不仅制作复杂,也饱含着很多人的浓情深意。
   “看着那些来喝稀饭的小孩子,喝着喝着就上学了,然后就长大了,很有意思。”李女士说,来这吃的大多都是熟客,也有的是好久没吃了,担心忘记了这个味又来吃。店里的李女士总是笑着迎着顾客,有时候还会和客人们闲聊几句。其实,对于客人来说,品尝的不仅是杨稀饭的味道,更是一股地地道道的家乡味,一股家的味道。
   各种各样的人群都喜欢吃稀饭,从在襁褓里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人认为,熬粥的关键是水,也有人认为,熬粥的关键是米。而对于杨稀饭来说,或许这些都不是关键,而是他数十年来如一日的坚持,是他们那份心,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味道。
   稀饭不是山珍海味,它就是简单而纯净的一碗粥,但它却不仅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暖胃食品,也是众多食客的一份温馨饮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