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多祖是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埋藏祸根


鼓吹多祖是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埋藏祸根
四评央视纪录片《中华三祖堂》
 
曲辰
 
 
 
 
 
央视纪录片《中华三祖堂》的要害,是帮助前涿鹿县委副书记任昌华鼓吹“三祖论”,是对国家长治久安人为地埋下一个搞分裂的祸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的实质,我们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进行评论:
 
中国的文明始祖只有一位
 
中国五千年来尊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现在称“文明始祖”,是依其始建国家制度,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文明时代而言的,是由国家的礼制而形成的。中国的礼制规定:国家祭祖,五年一禘,三年一袷,不王不禘。“礼,不王不禘”(1)的规定,有两方面不同的内容:其一,生前不是帝王的,不能成为祭祀对象;其二,不是帝王的,也就是没有代表国家资格的,不允许举行祭祀国家始祖的典礼。因为,不代表国家的人,举行只有国家才能举行的祭祀国家始祖之典礼,就是僭越,就是图谋不轨的野心家!
 
国家祭祖,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2) 三代之前,国家祭祀的对象的选择,不尽一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3)
 
按照祭祖规定,禹的父亲鲧,既不是帝王,又是被尧舜依治水失职处死的罪人,当然不能被国家祭祀,但夏后氏以私情坏礼制,记恨杀禹父之仇不祭禅帝位于禹的虞舜帝,则编了谎言说鲧被杀于羽渊后,悔罪欲立功补过,就变成一只黄熊,向西北行到穷山(桥山),哭诉于黄帝之灵,黄帝让其到穷山南面的灵山找十巫,以药救活,然后到穷山之北的“诸沃之野”教民播秬和蒲编,立了功,合于“以死勤事”者,列入国家祭典的最末一等,在郊祀中陪天神以享祭。对于此种破坏国家礼制的行为,不仅在夏代受人指责,就是到了战国时期,也仍然被质疑。如屈原就质问道:“徂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4) 
 
因为,就连炎帝,历史上的功劳比因罪被杀的鲧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因其在有熊国末期发动了争权的阪泉之战,其后黄帝肇造了大一统的国家之制,仍使其主政于南方,然则事实上业已降为臣属,不在君位,在历朝历代凡五年一“禘”、三年一“袷”、一年一祭的祭祖大典中,都没有他,而只在一年四季按天神、人鬼、二十八宿星神一揽子的郊祀中,才有他。作法是在帝都南郊七里,起土为坛,烧柴升烟为号,以炎帝陪火星星神赤熛怒而享祭。因为,郊祀不属于祭祖。
 
到了后世,因为无法以帝王世系进行“禘”“祭”对象的选择,就按中国“色尚黄、数崇五、位尊右”的习俗,对有了国家制度之后到夏代以前的执政治国者,选择五位帝王,再以各个朝代自己的五位近祖陪祭。由于自轩辕黄帝肇造大一统的国家制度至夏代之前,共有八位实际执政治理国家者,这就决定了按着祭祀有功于国的标准,只能挑选五位帝王。于是,先将黄帝死后、实际长期限执政治国,但却一生未登帝位的青阳、也就是史书所记的少昊排除在外;其次,是将受帝喾之禅、即帝位九年,自认为治国能力不及唐侯,亲率朝臣至唐国、禅帝位于唐尧的帝挚,排除出祭典;最后,又将彻底颠覆轩辕黄帝与青阳所建立的“以民为本位”、帝王及各级官吏选拔实行“选贤任能”的社会制度,改造为化公为私、“父传子,家天下”君主独裁制度的帝禹,排除在外,而以自己的五位直系祖先陪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进行祭祀。如此,世人亦以祭祀中的“五帝”来称黄帝肇造大一统国家制度之后、夏代以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久之,一般不学历史的人甚至错以为“五帝时期”只有五位帝王!
 
在中国推翻帝制后,行政设置上取消了礼部,只在外交部设“礼宾司”负责外交礼节。国家祭祖,亦依黄帝战蚩尤平息叛乱,战炎帝制止分裂,并由此而接受教训,“以战去战”(5),一统中华,播道于天下为己任,以道设教,以道制礼,以道立法,(6)开创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社会制度(7)的史实,在每年的清明节,只祭轩辕黄帝,称之为“文明始祖”。所以,文明始祖的确切含义,就是远远高过“国父”的国家始祖。此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其祭黄帝文中所说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国家祭祖,是依始建国家制度,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实际历史,而不是像家族祭祖那样依血缘关系排辈而论。
 
现在,我们称中华民族祭祖,是指五十六个民族之整体,而非指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哪个单一的民族。因为,这样就可以包括了海外各国的华人。如果言为国家祭祖,则如新加坡籍的著名作家周颖南先生,就不会到涿鹿捐资一百万元重建轩辕黄帝祠了!
 
现在,涿鹿县改周颖南损资而建的轩辕黄帝祠为什么“中华三祖堂”,将被黄帝平息叛乱杀掉乱臣贼子蚩尤塑像供奉在里边,破坏了中华民族祭祖中所体现的伦理观、道德观、历史观、价值观,则新加坡捐资重建黄帝祠的作家周颖南,就因任昌华恶搞历史,愤怒在胸,再也不来涿鹿了!
 
多祖论就是乱国的祸根
 
不论古今的国家祭祖,都无一例外地是政治行为。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人无二祖。五千年以来的祭黄帝,其本身就是政治,它体现的是对国家的法理认同,是对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认同。那种说轩辕黄帝只是汉族始祖的话,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民族是文化共同体,不是血缘家族。1985年,由于“炎黄子孙”一词在宣传上的不断出现,“浙江省一位老干部给中央书记处写信表示了异议,全国政协在一项提案中也提出了意见,据国家民委反映,一些少数民族同志也是有意见的。”(8)对此,中央分别征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最后决定:“在党和国家机关的文件以及领导人的正式讲话中,还是用‘中华民族’更好一些。鉴于‘炎黄子孙’一词,今天在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积极作用,今后这个方面的个人署名文章、一般性谈话或讲话以及对台宣传中,仍可沿用。”(9)为什么对四个字的词语使用,竟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原因,就是它涉及到了国家政治,涉及到了民族问题。
 
1995年,前负责旅游开发工作的涿鹿县委副书记任昌华先生,以偷梁换柱之法,将国家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解释为“汉族的始祖”,然后又毫无根据地说“在我国,除个别外来民族外,大多数少数民族如苗族、水族、布依祖、瑶族等等,均自崇蚩尤为始祖”(10)因此,他提出“三祖文化”口号,大加宣传。
 
民族,是由长期居住地域中客观自然条件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此而产生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所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的一个称谓,而绝不是由某个个人的后代所形成。某个具体历史人物后代形成的人群,是血缘家族,而非民族。
 
如果说,任昌华先生由于只上过小学,不懂历史,或者出于地方与个人私利,他要“拢断黄帝史事的解释权”,“使涿鹿名扬天下”(骨子里是要使自己名扬天下),那么,做为历史学家的李学勤先生,为什么不顾历史事实,不顾国家长治久安,而要发表违背历史、违背礼制、损害国家利益言论,支持任昌华为叛乱者、贪腐者的始祖蚩尤翻案,颠覆中华历史呢?
 
多中心就是无中心,多祖论就是无祖论。说国家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只是“汉族的始祖”,而蚩尤则是“除个别外来民族外,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始祖,不仅毫无历史根据,而且,包藏着分裂国家的祸根:说蚩尤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始祖,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满族、藏族、回族等“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承认吗?这“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不承认蚩尤是他们的始祖,感到这样做不公平怎么办?是不是五十六个民族都要各自推出一位“民族始祖”来,要大家尊奉和祭祀?
 
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尊奉一位国家始祖,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关系;如果各有各的不同始祖,这就破坏了国家的法理认同、文化认同,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就什么关系也没有了。没有了团结的纽带而各有不同始祖,就随时有分道扬镳的可能性。一个家庭之中,一个家族之中,既有道德高尚者,也会有道德败坏者,谁能保证一个民族永远不会出现分裂分子?不会出现野心家?如果抛弃了国家尊黄帝为文明始祖的政治涵义,而闹腾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保不住什么时候,国家遇到了危难,就会有某个人跳出来,打起他那个“民族始祖”的旗号,进行分裂国家的罪恶活动!所以,多祖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祸根!
 
作为历史学家发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谬论,支持一个县级干部提出的“三祖论”强加给国家,强加给中华民族,是极端的不负责任;作为国家电视台拍片宣传多祖论,则是一种荒唐!
                                               
 
参考文献:
     (1)《礼记·大传》。
     (2)《国语·鲁语》。
     (3)《礼记·祭法》。
 (4)《楚辞·天问第三》。
 (5)《商君书·画策》。
 (6)见《黄帝经》及《新书》援引。
 (7)《礼记·礼运》引孔子语。
 (8)(9)1985年第6期《宣传信息》。
 (10)任昌华L《“三祖文化”始说》,载2004年涿鹿县旅游局辑印的宣传材料。
 
(写成于2012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