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朦胧中的遐思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西南边陲名城大理,细雨蒙蒙。我们从军分区招待所出发,冒雨去游览苍山洱海。路上暗自祷告,老天爷快睁开眼晴行个方便吧,我们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可别让无情雨耽误了观赏美景的良机!

  可老天偏不作美,雨不但未停,反而愈下愈大。雨大路滑,山道难行,司机无奈,只好将车停在山下。我们打着雨伞,步行在茫茫烟雨中。登山难如愿,返回心不宁。无奈之际,举目远眺,蓦然被眼前的湖光山色所震撼。云雾中的苍山洱海,宛如一幅若隐若现、变幻莫测的山水画卷,别有一番晴日难以观赏到的神秘韵味,令人顿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苍山洱海、山水相依,绵延40余公里,诗情画意,婀娜多姿,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事就发生于此。苍山,又称点苍山。地处云岭山脉南端,属横断山脉余脉,因山色苍翠而得名。山峰平均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峰马龙峰为4122米,山顶常年积雪。山上有19峰间的18溪,溪水如瀑,倾泻注入洱海。洱海,古称叶榆泽,又名西洱河、昆弥川。因湖形似人耳,气势如海而得名。面积240平方公里,海拔1972米。为我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洱海风光妩媚,一望无际,烟波浩淼,碧水似镜,与湖上的"三岛"、"四洲"、"五湖"、"九曲"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洱海湖光与点苍山积雪相映,有"青洱银苍"之誉。

  眼下我们虽然看不到青洱银苍的天造景观,却欣赏到雨中山水的朦胧之美。细雨随风飘洒在脸上,产生一丝丝凉意,而思絮却随着轻烟般的蒙蒙细雨,飘荡在如梦如幻的山水之间,于是就有了烟雨朦胧中的遐思……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言之有理。记得有位作家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因为离得太近太近/阴影下/无法欣赏你的美丽/距离竟是这样的神奇/她可以制造烦恼/也可以孕育美丽/保持足够的距离吧/你就会放飞心灵/畅游广袤的天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假如拉开距离,站在山下遥望,就会对庐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整体形象。就拿眼前的苍山来说,尽管我们无缘看到山中的近景,却可以看到雨中苍山的绰约丰姿。云雾缭绕中的苍山群峰,因色彩不同,而区分出浓淡不等的层次。清墨是最远的山,淡墨是次远的山,重墨是较近的山,浓墨是更近的山。山远有色,水近无声;山水相映,妙趣天成。

  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在与山、水面对面的交流中,人们往往有感而发,托物寄兴,托物寄情,从而使山、水多层面地体现了人的生活理想。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水则是多变的,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仁爱之人就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聪明人就和水一样随机应变,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而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另一位哲人老子,则对山与水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是最好的东西,它滋养万物,无私奉献而不争,别人都不喜欢去的地方它也去,所以水巳经接近于道了。这里,老子特别赞扬了水有“处众之所恶”的美德。水顺势而行,不断地积聚能量,形成向前的冲力。它不择高低凸凹,一路流过,公平无私,冲走了所有的脏东西。这是一切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

  至于山峰,老子认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揣”就是测量。“锐”,尖锐,指高度。意思就是巅峰状态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不可无限增高,太高大尖了就会折断,不能长久。

  孔子和老子以超人的睿智和哲思,从山、水之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道,像阳光一样照射在我们的心头,在黑暗中指点迷津,在喧嚣声中给予安宁,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得到灵魂的启迪,找到心灵的共鸣。

(2007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