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也应讲效益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旅游传统,《列子》中描绘端木叔的“达人”形象,就有“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途径修远,无不必致之”一条。西汉辞赋家枚乘在其名作《七发》中,也将游览、田猎和观涛作为疗救精神心理疾患的良方。但旅游真正成时尚和大多数人的“热门”话题,那是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事情。

  就我个人而言,真正把旅游提到议事日程,也就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鲁西南的一个编僻农村,那时候消息闭塞,交通不便,再加上观念保守,不要说去远方旅游,就是去趟离家几十里路的县城,也是难得的机遇。1950年我考上初中,来到素有“江北小苏州”之誉的济宁,才第一次看上电影;1956年考上大学,从兖州换车去南京,才第一次看到火车;1962年参军到了高炮部队,冬天去营城子打靶,才第一次看到大海;1983年当了师级干部,随工作组去泰山附近的空军某部出差,当时我们全组的同志都想顺便去泰山一游,却不敢违犯“下部队不准游山玩水”的规定,最后采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完成下部队的任务,返回机关的途中,行至泰山脚下,让大家徒步往上爬,爬到哪算哪。一开始,大家精神抖擞,奋力攀登,不一会就腿脚不灵,锐气大减,再往后就是筋疲力尽,张口气喘,好不容易来到一座石碑前,只见碑上有五个大字:“孔子登临处”。于是我们这帮识时务的“旅游者”,便不约而同地效法孔夫子,知趣而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环境逐步宽松,思想不断解放,腰包也日渐上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于是旅游便从少数人的专利,逐步地向多数人扩展。时至今日,旅游不仅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成了人们假日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生活的层次,已由物质层面逐步向文化、审美和精神层面扩展。

  旅游既然是一种消费活动,那么就必然有个效益问题。花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多宝贵时间,得到的效益究竟如何?值不值得呀?当然,回答这一问题要因人而异,阅历不同,教养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得到的效益也就不会一样。据我所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反映:钱没少花,罪没少受,得到的只是到风景点摆着姿势照张像,表示“到此一游”而巳。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取得良好的旅游效益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旅游目的,不外乎这么几条:一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二是增长知识,学习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三是有的放矢地作些调查,搜集些资料,为写作或研究积累素材,等等。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有个增强效益观念的问题。哪怕是纯粹出于休息和消遣,也要合理安排,争取得到最佳效果。

  为取得好的旅游效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尽量多搜集一些所去景点的有关资料,去前有个大致了解,明确游览的要点;游览中要认真听取导游的讲解,并虚心向周围熟悉景点的人请教,不仅欣赏景点的神奇外观,还要弄情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尽量做到对游览对象有个较为深入、透彻地了解;要随身带个小本子,把一切值得长久记忆的事物一一记下,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则更好;尽量多拍摄些能反映景点精华的照片或录像片,如古井古院、名胜建筑、奇山秀水、雕塑神彩、书法绘画、古树名花……回来后分类整理,妥加收藏,这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后教育晚辈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