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你的公司了解有多少呢?


当你加盟一家公司时候,你肯定会有很多的想法。通常是来自以下方面;发展空间以及个人平台,充分的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巴纳德组织理论),工资待遇,地域优势,更多的学习机会,纯粹的学习阶段而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赚取更多的钱,实现人生价值。当然没有谁会说,我是“全心全意为老板服务的”。没错人都是自私的,出发点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我觉得还是牛总(蒙牛老板牛根生)有魄力,让身边初期的合伙人把钱都投进来把大家都捆绑在一起,让大家一起尽力一起来共同经营,享有公司的红利,共担风险在其出的自传里也是最被称道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时常有人在不停的抱怨,“管理絮乱,程序复杂,关系复杂,待遇较低,用人不当,没有发展空间,”等诸多的种种问题。在本人所服务过的公司也不乏有很多是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企业内总会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闲言闲语,对公司抱怨的很多而思考的少,有哪些是真正在实际为公司的发展而提出问题的呢?更多的是在互相设限,相互推诿,更是有其把手中的权力发挥到极致。实际上企业当中缺乏的是真正能做事而又想做事的人,”国人最大的癖好就是内斗“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窝里反,把事件无限的放大,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甚然使尽浑身解数害死谁。内部的关系复杂到你压根儿就无法想象的地步,所以有不少求职者在面试时会问到“你们公司的人际关系复杂吗”?另外就是小山头云立,谁也不服谁各自占山为王,把能够用上的都想尽一切办法用上。还有一种就是可怕的办公室文化,私下议论领导说三道四,而后自己打小报告真是让你哭笑不得。
          至泰勒的科学分工以来,甚然是把人的劳动发挥到了极限。只有当单个小时内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现今越来越多的知识劳动者是难以监管的,比方说研发人员的绩效是很难在当下实现的,只有当设计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通过市场来检验。教授上课你怎么去评判他讲的如何?或者是直接以教授在某某世界知名杂志发表文章的数目来界定教授的判断或者是水平怎么样?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我们有必要明白什么是我们当下所处在如何的阶段,什么才是我们最为需要的。再来说说“拿来主义”,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自己培养人才,每当一有人离职就马不停蹄的从外部引进人员,诚然要最优秀的,自身也无实力或者是花精力去培养人。在这里一点就是要明白我们现在所处于何种阶段,在初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和衰退期的用人策略,用人标准都是不同的,不要老是以为招聘几个优秀的人才或者是行业当中的明星就能够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
         用人策略上的失败,人才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外部的有效比然是来自内部的有效。企业的整体机能是由不同的器官组成,器官是上细胞就是由每个人组成,在岗位上的人能否有效的运作直接决定着器官是否正常工作。组织的有效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前提,那么有效如何来判断?企业的有效必然也是整体的有效,每个细胞之间共同协作,建立命运共同体让所有人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来担负共存亡的重任,彼此之间有充分默契配合,以达到相互监管制约之效。内部组织之间应该有诸如法的形式来确立,制度不能朝夕令改、独断专权要有充分的权威,也要有一定的节制效果以防止权力的泛滥。为什么组织内部要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换言之君王犯法庶民同罪老板也好一概一视同仁,这才是所谓的组织效率。人才的使用应该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或者是人才标准,特别是在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更应该是要针对目前自身的现状做出准确的分析,企业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等方面来具体体现。企业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于用人有关,一个心胸宽广和心胸狭隘的人在企业当中是扮演着不同较色的,一个可能是大家的好教练好老师,而另外一个可能就是保守派专做破坏无恶不作,人的问题就不再做过多的讨论,终结一点归结于企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
        我们每个人加盟一个企业的初衷都是实现自我的价值,能够赚取更多的钱,或者是心灵的满足感。那么如何来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或者是你是否准备好与你现在的企业一起共存亡呢?一个有足够勇气或者是深谋远虑的人他会这么去想象---公司的企业文化、产品是什么、组织结构是怎样的、企业的经营模式是怎么样的、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客户群是什么、生产工艺、等等诸多方面都应该去详细了解。公司知识 包括行业知识、公司文化(发展历史、价值观等)、组织结构、基本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等 。 第一了解员工手册与职位相关内容,了解公司发展历史,熟悉与本岗位有关的管理制度、流程;第二了解行业状况,熟悉公司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整体运作流程,了解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以及战略步骤;第三 精通公司所有产品或服务的详细资料,并能对未来产品或服务的规划与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客服知识 包括客户服务技巧、服务理念、服务方法、服务内容、服务环境等 ;第四了解客户服务基本常识和基本服务理念;第五具备日常客户服务工作所需的技能;第六对客户服务的发展趋势有独到的见解,充分理解各种客户服务工具或系统的作用。也就是说把你全部身心就放人到企业当中来,与企业一起共同发展,彼此相知相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