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轮经济危机?》推荐序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中国所受到的影响,与欧美国家相比应要轻微得多才是。可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数据显示,自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作为危机发源地的美国,股市损失不足一成,倒是曾宣称最先从危机中复苏的中国,股市却被拦腰斩断。对此,很多人难免会发生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当前的危机虽被称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可为什么我们的股市下跌得如此之厉害?

为什么?
对于这个疑问,本书作者韩和元所给出的解释是“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已表明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只是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它与中国自身也有着莫大的关联。”

是的,就如军事政治专家乔治·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造成当前中国经济混乱的根源就在于“中国是没有内部经济的国家。”他甚至据此而断言“中国在以出口为主的结构和贫穷的冲突下,未来10年内将陷入‘危机’”。

这确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我们高度依赖出口而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内部经济呢?

作者在本书中所给出的解释是,这与我们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有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竞争战略,这一战略置制度建设于不顾,以人为压低工资、借助传统技术,粗放式地使用资源来形成所谓的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战略固然促成了过去30年,特别是最近1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为今天聚集了大量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我们高度依赖出口而没有产生与之对应的内部经济。

也正是由此产生了弗里德曼所指称的中国必然崩溃的危机。

怎么办?
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确实是一个奇怪的国度。它一方面保持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了世界工厂。它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盛大活动,它更让神舟系列飞船上天。为此,连一向傲慢的英国人也不得不为之惊叹中国将“统治”世界(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

但另一方面,这个国家正进入最严峻的社会矛盾高发期,从暴力拆迁、校园血案到群体性事件,大规模的社会不满正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中国正上演着最为惊人的贫富分化,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个国度3%的家庭拥有50%以上的存款;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但另一方面却是中国还有数亿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下;85%的适龄青年买不起房、结不了婚,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人留在农村无人照管,中国人不得不接受“被就业”、“被养老”、“被医保”等各样的奇谈怪论;同时,中国更是面临着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在数量上和烈度上都屡屡刷新记录,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癌症和各种传染病;中国也面临着乔治所指称的最为严峻的外部经济增长环境。——跳出经济看经济,这些现象就一点不奇怪了!

但作者显然并不悲观,他反倒认为,中国所特有的这种二元的、矛盾的结构,决定了面对未来的危机,我们可动用的措施还很多。因为,我们还存在着大量的改革空间。于作者看来,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诸如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技术和管理的创新等手段,让经济再次出现质的飞跃。

对于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大体赞同。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有一个著名的“国家悖论”,他认为国家是构成有效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往往又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源。这话似又可反过来这样表述,那就是政府固然是很多麻烦的所在,但它也的确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因为中国社会最大的力量还是政府力量。也正是因此,要想扫除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体制改革必须先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多年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转型陷阱。当然作者对于未来也还是颇存顾虑的,他的顾虑来自对改革的不确定和悲观。多年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令中国执政当局已经丧失了改革所必需的动力。于作者看来,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已阻碍了进一步改革的可能。因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既得利益者而言,他们所需的就是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制度化、合法化,以此来维持现状。

也正是因此,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最需警惕的,不是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也不是改革的倒退。就现在而言,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以“不改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转型陷阱”。对此,作者忧心忡忡,他指出,“如果继续深陷‘转型陷阱’,中国将会沿着目前这条即存的二元结构的裂痕而撕裂,国家将陷入混乱。”

对于这一判断,我持原则性认同态度。去年,在给国务院研究中心的朱敏博士所著的《转型的逻辑》一书的推荐序里,我就提及,如果社会的统治阶层尊重社会正义,那么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才会遵守社会伦理;但如果统治阶层不能正视这点,无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而任由既得利益集团让权贵资本主义进行到底。最后只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创新动力的丧失,进而丧失从外源性增长向内源性增长转变的宝贵机会,最终招致社会危机或者坍塌。


假说与证伪。
就这样的判断是否能站得住脚,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因为正如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里所论的,“科学理论是无法得到证实的,必须被当做假说去接受证伪,只要它未被证伪,我们就可暂时认为它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在经济领域同样适用。就作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只能说必须将其当成一种假说让时间去证伪。但实践证明,作者的一些判断则是真实的,未被时间证伪的。

      “眼见”未必都“为实”,无论是从福柯的知识权力的角度,还是从哈耶克的个人秩序知识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历史“事实”其实都是某种“解释模型”或者理论。韩和元以他良好的直觉、专业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在2006年准确预测到2008年的危机(酝酿中的全球经济危机——格林斯潘给我们的遗产20062009年预测到其后到来的通胀(我们离通胀还有多远,2009,到2011年年中他基于伯南克的学术思想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周期性,更是斩钉截铁地认为美国一定会推出QE3(为什么我们坚信美国一定会推出QE3,2011)。价值中国网很荣幸,可以为包括本书作者韩和元在内的广大专业人士提供这样一个表达观点的平台,正是这个平台,让我们见证了这样一个证实证伪的全过程。

思想的市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持续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巨变中,处于新时代的十字路口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到底应当向何处去?应如何应对才能积极稳妥地融入全球的巨变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历史性”的变迁。我们只有厘清中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迷思,才能够寻找到那把打开中国转型之门的钥匙。

       但于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不同的“思想”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市场”。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说过:“18世纪和(法国)大革命,就像一种共同的源泉,它既生成了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制度的这股巨流,与此同时也生成了引导人们去追求绝对的权力的这股巨流”。我们也可以相信,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们都乐于看到《美国的衰退》,那么美国就真的衰退了……

       也就是说,当前的思想将直接决定未来的方向和命运,因而当前思想意义上的探索是极其重要——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也正是因此,就更需要各界有识之士的更多思想上的探索和行动上的呼吁;也正是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与广大的读者一起感悟、体验、把握或者推动这个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