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干旱区域划分及干旱类型分析


通渭县干旱区域划分及干旱类型分析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侧,即东经104°48′-105°39′,北纬35°55′-35°30′之间。东西长78km,南北宽64km,全县总流域面积2908.5km2,东南、南分别与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两部分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定西、会宁和静宁县毗连。通渭县地处内陆,地形复杂,气候干燥,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较为充足,热量较差,昼夜温差大,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变率大、水热同季,干旱多灾。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9510万m3,共有苦水资源2170万m3,占22.82%,其余7340万m3可用于农业灌溉,在可利用水量7340万m3中,地表水6354万m3,地下水986万m3
抗旱区域划分
根据我县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及利用情况、水利化程度,农牧业结构布局和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干旱预案划分为四个四级区,每个区选用一种或几种干旱指标进行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参照干旱指标所对应的干旱等级,得出该区的干旱等级。
1.1 西北高寒二阴林草区:
西北高寒二阴林草区位于我县西北华家岭一带,海拔在2000-2500m之间,山高沟深,沟壑纵横,地表植被相对较好,牛谷河流、义陇河流均发源于此区,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3000t/km。
该区流域面积377.31km2(合56.60万亩),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12.89%,耕地面积23.4071万亩(垦耕指数0.414),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57%。
该区年平均气温4.0℃左右,平均无霜期110天左右,降水量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405mm。
平水年(P=50%)降水量475.3mm。偏枯年(P=75%)降水量402.6mm,降水多为7、8月的雷阵雨,年平均径流深45.6mm,多年平均径流量1719万m3,人均年占有水量434m3/人,平水年(P=50%)为1581万m3,偏枯年(P=75%)为1152万m3,径流量的利用大部分为人畜饮用。
该区修建水库一座,总库容1050万m3,目前实际可蓄水300万m3,但水量供上游灌溉本区没有利用。下游有效灌溉面积为0.1097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2.39%,保灌面积0.1010万亩,占全县保灌面积的2.99%,2008年实灌面积0.008万亩,占全县实灌的面积的0.31%。
1.2 东北粮草水牧区:
东北粮草水特区本区位于我县东北部,属葫芦河流域,主要河流为义陇河及安逸河,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河谷川地带地势较平缓,海拔1500-2100m,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5300t/km2
该区流域面积818.98km2(合122.85万亩),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28.16%,耕地面积50.4241万亩(垦耕指数0.41),占全县耕地面积27.07,其中:川台地2.6098万亩,梯田15.4701万亩,总人口9.5340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8.57%。
本区河谷川区是我县主要灌溉区,已修建两座水库,总库容为886.39万m3,目前实际可蓄水44.0万m3,配套机电井53眼,有效灌溉面积0.9148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19.96%,保灌面积0.8218万亩,占全县保灌面积的24.30%,2003年灌溉面积0.3150万亩,占全县实灌面积的12.1%。
1.3 中部农副业灌溉区:
中部农副业灌溉区位于我县中部牛谷河中、下游一带及西南清溪河流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地势稍平缓,海拔1400-2000m,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10400t/km2
该区流域面积854.11 km2(合128.12万亩),占全县流域面积的29.37%,耕地面积58.4904万亩(垦耕指数0.46),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1.4%,其中:川台地5.4788万亩,梯田12.1117万亩,总人口11.08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880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1.43%,非农业人口0.5937万人。
径流的利用在本区较高,我县主要工厂和城镇生活用水在城川一带。农业灌溉用水也比较突出,按现状用水计,总共利用804.28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641.32万m3,工业用水36.36万m3,城乡生活用水79.34万m3,畜牧用水47.22万m3,占本区自产水量平水年的35%,但本区内锦屏万亩灌区用水为客水,即第一区径流,仅有的河川径流量利用率仍然不高。
该区是我县主要灌溉区,河谷川台地较多,土地较肥沃,已修建水库一座,总库容150万m3,目前可实际蓄水37.0万m3,自流渠道20条,机电提灌站59处,装机1559.5千瓦,配套机电井34眼,有效灌溉面积3.4299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74.84%,保灌面积2.3309万亩,占全县保灌面积的68.92%,2003年实灌2.1209万亩,占全县实灌面积的81.48%。
1.4 西南咸水水土保持区:
西南咸水水土保持区位于我县西南牛营大山和尖岗山以南、榜罗以北地区,属散渡河流域,主要沟道有李店河、常河、大寒河,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带,沟壑纵横,海拔1500-2240m,地质破碎,地表植被很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达11000t/km2。输水量902万t/d。
该区流域面积857.49km2(合128.6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49%,耕地53.9556万亩(垦耕指数0.4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8.97%,其中川台地3.0579万亩,梯田15.0785万亩,总人口9.389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8.14%。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5-7.7℃,平均无霜期135天左右,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440mm,平水年(P=50%)降水量439mm,偏枯年(P=75%)降水量370mm,降水多为7-8月的雷阵雨,年平均径流深27.3mm,多年平均径流量2345 万m3,人均占有水量250m3/人,平水年(P=50%)为2157万m3,偏枯年(P=75%)1571万m3,本区水质较差,矿化度4-5g/l。零星分布的淡水只占基流量的20%,供人、畜饮水。大部分地方仍靠打窖蓄水供饮,大旱年份,泉水减少或干涸,窖水用完,造成人畜饮水很大困难。
2、 干旱类型
针对我县天气演变形势,农业、农村人畜饮水、城镇人民生活诸多方面的因素,从干旱和旱灾两种意义来划分干旱类型,即农业干旱、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干旱缺水三大类型。
2.1 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指标是表示特定地区特定对象的缺水程度的定量指标。指标方法以符合我县土壤水量平衡原理,反映不同乡镇、不同季节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关系,不同时间不同乡镇具有可比性,我们选用农业干指标的土壤相对湿度、作为受旱百分比、成灾面积百分比、水浇地失灌率为研究对象,符合本县特点和基本资料条件为原则。我县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降水不足,土壤含不量过低(旱作农业区),又得不到适量灌溉(灌溉农业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要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干旱减产的事件。
2.2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原水电部《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中规定,取水单程距离超过1-2km(省规定2km)、高度超过100m(省规定为150m)为人畜饮水困难;用水量标准:人,10kg/(人·天),大牲畜,20-50kg(头·天),猪、羊,5-20kg(只·天);实际日用水量与标准日用水量比值0.7<K<1.0为一般人畜缺水,K<0.7为严重人畜缺水,含氟量>1.1mg/l为氟病水。根据通渭县人畜饮水现状,我们选用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为指标进行分析。我县农村(包括牧区)人畜生活用水得不到正常供给,人畜生活缺水类型分山区(单程1-2km以上,或至取水点垂直高度100m以上的缺水村庄)、草原牧区及由于地下水含氟高等水质不好引起的地方病区等类型。主要研究人畜缺水的地区分布、缺水数量及解决人畜缺水的措施。
2.3 城市干旱缺水
城市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各种行业用水指标差别很大,情况十分复杂,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还比较困难。城市生活用水定额为150l/(人·天),比1980提高了28%。全省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5%。我县用水不能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系统所满足,而影响城市正常生活和生产的事件。城市干旱缺水按其缺水性质、缺水程度及解决途径分为工程干旱缺水和资源性干旱缺水两类。前者主要是供水工程建设跟不上或水质污染造成的,后果者是由于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主要研究地级市以上城市用水的供需关系、缺水程度、供水效益及供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