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什么来驱散雾霾重现蓝天
文/袁成达
刚消停了几日的北京再现雾霾天。继9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陷入严重并持续数日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21日、22日、23日中央气象台连续3次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雾霾再次袭击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不足为奇。而霾是什么呢,这个字很少用,恐怕一般人不大认识它。霾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霾的出现预示着空气遭受污染,导致天色晦暗,能见度低,对人体危害严重。
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能源消耗需求加大,加之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的灰尘扬沙,日益增加的汽车尾气排放等有毒有害污染物,造成空气质量的日趋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危害加重。
面对频频出现的雾霾和大气污染,我们拿什么来驱散笼罩在头顶上的雾霾,重见蓝天呢?
对此,诸多专家把脉,众说纷纭。
一家国际环保机构的专家周嵘认为“污染天气下,少开车,应是每个公民的自觉。”
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这样说,“企业是PM2.5的主要制造者,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就是要‘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生产方式的转变还要靠科技的投入。”潘小川说,提高煤炭液化技术、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防治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减少有污染气体的排放,这是今后预防PM2.5数值过高的措施之一。
专家们的分析都有一定道理,总结起来一句话: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才是减少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北京在城区作了煤改气、搬迁工业企业、扩大集中供暖范围等减排努力,但是郊区污染物排放仍然严重。而河北、天津等地的燃煤量远远高于北京。据了解,北京每年燃煤量为2000多万吨,而天津达7000万吨,河北的燃煤量则达到2亿多吨。
尽管费尽周折将污染源转移到远离市区的郊外,但是污染源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亡,只不过是从甲地转到乙地,让人眼不见为净,如同掩耳盗铃一般,事实上那只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一旦具备了一定的气象条件,那些郊外排放的污染物就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卷土重来。如若把用于转移污染源的那一笔笔庞大的资金,直接投入到企业的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中去,取得的成效是不是更好些呢?
有了好的发展理念却在现实中难以见到可行性的模式。习近平同志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岸上空泛地讨论如何去救落水的人一样,我们应该即刻投入到现实问题中,着手去做怎么转,怎么改的实际工作。
笔者以为有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可以化解当前和今后的诸多城市弊病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新型发展模式就是生态综合体经济模式。
多年来,笔者经过对城市综合体带来的种种弊端的研究,扬长避短,科学地提出生态、高效、环保、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和生活工作新概念。生态综合体由生态城市综合体、生态农业综合体、生态旅游综合体及生态养老养生综合体等四部分组成,囊括了农工商、文教卫、旅游交通等经济领域的各行各业,涵盖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养生娱乐等生存空间的方方面面,从理论上阐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应用在实践中可打造生态、高效、低碳、智慧型的城市,并结合我国“三农”问题实情,辐射带动生态乡村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一场持续罕见的雾霾天气,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经济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归根到底,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放眼未来,用生态综合体经济模式一定能实现打造一个蓝天碧水、花开四季,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的愿望!
我们拿什么来驱散雾霾重现蓝天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