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学习总结
陈利会
我很荣幸参加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个普通的农村教师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在这次培训中,每天的课都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充实有趣,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李灵利老师的《变与不变整体把握“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主线》和孔凡哲教授讲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更让我热血沸腾的是陈锡林老师主讲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一课,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通过培训让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末倒置”——只关注生活味忽视数学味。数学是纯粹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但是新课改强调最突出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许多人在教学中就把生活放在第一位,教学中一味追求情景化、趣味性。 “拔苗助长”——用演绎几何取代直观几何。我们有些教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用成人的认知来度量儿童的认知,变相拔高学生的思维,用表述严谨的概念和逻辑严密的推论来进行几何的教学。返老还童”——教师学科思维“童话”造成肤浅教学。教小学时间长了,自己就变成小学水平了。我们在同化学生的同时,他们也在同化着我们。“纸上谈兵”——理念和行为脱节。课改的精髓和理念,许多老师其实都知道,谁的理论水平都不落后,可是到课堂上就完全丧失,从头讲到尾,没有启发、没有引导、没有活动、没有演示,学生也没有问题、没有思维、没有情绪、没有参与,并且对学生一味批评、呵斥和打击。“华而不实”——为了操作而操作,为了讨论而讨论。学生“动了却没有懂”,“热热闹闹,却无收获”。“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只求“表面热闹”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走马观花”——只求表面热闹,教师不知何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站着无所事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不管操作的是否到位,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噎废食”——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上课该讲的也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问题的成因有: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尤其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拓展,暴露了教师知识的盲点,也使此类问题更为突出。、教师教学智慧的缺失。 这个和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修炼不够有关,另外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和思维的活跃,学生质疑问难、节外生枝的频率,也在挑战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课标理念被误解导致教师学科思维出现混乱。课标上强调几何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所以,我们有些教师就认为几何的学习没有操作就不是学习,其实一些原始概念的认知是无法操作的;强调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就对学生的发现高度重视,不管对错都不否定,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但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注意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强调注重电化教学,就认为不用电教就不行,其实有时候电化教学会达不到效果,必须要借助实物的演示。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肤浅认识。对儿童的认知规律认识不足。从认知规律上看,孩子学习几何的途径主要四步: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演绎推理—度量计算。因为多年的考试都集中在后两步上,课堂上当操作占据的时间较长时,老师为了赶进度,一般都是舍弃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前两部,省略过程,直奔结果。
以上问题怎么解决?一、学习是教师发展不变的主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的工具,除了外部的教材教具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智慧。唯有直面面对本体性知识的缺失,才能发自内心的觉醒;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才能从根本上弥补知识缺陷。二、以情施教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要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要感染别人首先感染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同时也要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所具有的感染性与迁移的功能以情动人,打开培养学生情感的大门,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总之,我们教师若能保持一颗爱心、一颗童心,用心灵,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学生一定会开启心扉,产生并保持盎然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辩证对待课堂师生行为是不变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辩证处理人们通常把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统称为 “结果”,而“过程”则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感受、体验,对学习经验的积累、提纯、升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深化。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学习不能是“无花果”也不能是“快餐”,没有过程的结果将是短命的,但是重过程也不能以牺牲结果为代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本身,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前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千年才完成的认识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同时,引导学生重塑自我认知,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所学内容的个人意义。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的新的认识。 首先,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教学大纲关心的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而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文件之一,课程标准关心的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教材如何编写、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学大纲的考核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了要求。其次,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维,即着眼于知识、技能,亦即“双基”。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能力、数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也就说,课程标准考核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其课程目标是三维的,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二者的基本理念不同。教学大纲的基本理念在于“以知识为本”,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相比之下,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于“以人为本”,不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更主张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有关的课程、教学。新课改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也一直在努力,但未必明确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学习方式才是目的,我们最终想改变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那么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呢? 1.关键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每个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而是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记忆和理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这种理解、记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要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知识,不要越俎代庖。2.关注儿童个体机能成熟度的差别。曾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令外,本次新修订的“大纲”改变过去的“学会”为“会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也就是平时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现在的各学科发展速度太快了,根本不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只有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才是根本。把培养学生要重点放在: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身心素质的培养上。把教学目标“双基”变为“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两能”变为“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综观目前我的教学,最注重的似乎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它就是我们教师的生命。于是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花了大量时间,出现了学生累我更累的局面。反思我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教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大餐!
此外,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觉得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和新老师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新而原谅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因为对学生来说初中教育也只有一次。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国家教育部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空间,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我也会把所学的知识、理念应用到今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和学校同事多沟通交流,共同进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到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