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一般在国际政治中无足轻重。但它如果处在一个关键的地理位置,就有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节点,影响到大国关系的博弈。缅甸就是这样的国家。
中缅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但自从2010年缅甸政治变革加速以来,就开始吸引了西方特别是美国更多的关注。特别是2012年底奥巴马对缅甸的访问,再次把美缅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进入新的2013年,日本、印度等地区大国的高官均已或拟访问,争夺地区影响力的意图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与美、日、印均存在不同程度地区博弈的中国该如何应对?中缅关系会走向何方?
中缅关系的利益分析
要判断两国关系的变化,除了分析各种具体事态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双边关系的利益基础是否已经或可能发生了变化。共同利益增进合作,利益分歧则助长冲突,这是国际政治中的永恒规律。
简要地看,中缅关系中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上的,即确保现行政治制度的持续。中缅虽然政治制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面临着来自西方政治上的压力,两者的政治制度都受到了西方特别是美国民主、人权外交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结成紧密的关系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缅甸政治上的变革可能对此带来严峻的挑战,因为如果缅甸的政治改革如果继续搞下去,它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小,而与中国的差异则越来越大,双方关系的政治基础因此可能受到重大冲击。
二是安全上的,即在主权、领土等问题上是否存在冲突或共同利益。中缅边界已通过1960年的条约得以划定,两国政府间不存在边界问题。目前的挑战在于缅甸北部的民族冲突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有战事许多少数民族就涌向中缅边境地区,从而给双方的边境管理与安全合作带来挑战。此外,缅甸与其邻国泰国在陆地和海域均存在边界争议,而中国与泰国关系良好,缅甸有需要借重中国之处,这点不会因其国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三是经济上的,即双方在贸易等经济合作领域的利益有多大。长期以来,由于缅甸遭受西方的制裁,中国一直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来源国。2011年,中缅贸易超过了50亿美元,这对中国可能微不足道,但占了缅甸当年贸易总额的1/4还多。在贸易结构方面,两国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中国对缅主要出口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等,进口原木、锯材和农矿产品等。投资方面,截至2012年5月,中国在缅甸被批准的投资项目达14个,总额达138.7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5.23%。可以预计,随着西方制裁的放松,西方国家与缅甸的经济关系将会上升,中国对缅甸经济方面的影响可能趋小,但无法替代的地缘邻近性以及双边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将决定了中缅两国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而且,随着缅甸经济的开放与改善,中国的企业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商机。
根据以上分析,即使缅甸政局进一步变化,中缅关系虽可能出现 “疏远”,但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变化。即使是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上台执政,她也不可能无视缅甸所处的一系列的地缘、经济现实。毕竟,保持一个合作、友好的对华关系对任何一个缅甸政权的生存与发展都至关重要。昂山素季在一系列的讲话中,都释放出要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愿意,表明她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现实。
中国外交的应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什么都不必做。尽管存在上述利益基础,中国仍应考虑下述问题并提前准备应对之策。
第一,缅甸的政治变革进程是否已不可逆转?缅甸推行政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军人集团中一部分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部分力量虽然占据要津,但已高龄。缅甸总统吴登盛已年近七旬,而推动缅甸政治转型、据说仍然在幕后发挥影响力的前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出生于1932年,目前已是八十高龄。这样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缅甸政府人事出现了变更?其国内政局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毕竟,缅甸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历了多次这样的反复。
对此,笔者个人的判断是:虽然政局反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较前存在更大的难度。一是经历了多年的孤立与封闭,包括缅甸原军方统治集团内的多数人都意识到再走回头路代价太大,难得民心。二是反对派力量的长期存在与抗衡,特别是昂山素季获释后重受国际关注,确已构成对保守集团的重大牵制。三是本次变革发生于民主风暴从中东阿拉伯世界刮起之际,是整个世界走向民主变革大潮流的一部分,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四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一方面由于其传统的民主、人权外交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把战略重心放在亚太,对缅甸民主变革显示了较对其他地区与国家更加积极的态度,想法从各方予以推动。
所以,中方的最佳策略是以一种新方式与一个新的缅甸打交道。毕竟,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无论缅甸怎样变,它都仍很可能保持一种与中国基本友好与合作的关系,不必担心缅甸会“游离”得太远。至于新的方式,则是致力于把中缅两国间的关系通过制度化的框架固定下来,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建立在政治上的相互需要这一基础之上。只要建立起了一种维系双方在战略、安全、经济等领域的制度合作框架,无论缅甸国内政治怎么变,都很难改变中缅关系的友好内涵。
第二,如何应对美国在东南亚日益上升的地缘政治影响。能够在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开展全面影响力竞争的,还是美国。尽管缅甸未来任何政府都很难实行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但美国通过对缅关系的改善而提升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影响,却是一个极可能的场景。考虑到缅甸是中国避开马六甲海峡,直接通过陆路进入印度洋的一个关键通道,这种地缘政治竞争对中国整体外交和大国博弈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从更大范围来看,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几乎遍及东南亚,作为本地区大国的中国反而居于劣势。其中原因很多,如中国与一些邻国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端,政治制度的差异更有利于美国而非中国在这个地区拓展影响,等等。近些年来中国虽然大力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联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劣势。而缅甸的政治变革与美缅关系的提升,将再次使中国面临这一难题。
要从根本上破解或缓解这一难题,只有从建立地区一体化的合作制度入手。因为从国内制度、文化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没有优势,而多以经济合作为切入点的地区一体化建设,却能让GDP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找到机会,同时相对美国而言又居地利之便。中国曾通过“10+1”的形式在这方面有所收获,但后来由于这种机制拓展成包括美国等地区外大国的东盟峰会而流于空泛。今后中国应从长远的战略需要出发,继续寻找与东盟的地区内机制合作形式。只有通过某种制度化的方式,才能使经贸合作得到深化,使安全难题得到缓解,将中缅关系以及中国与其他邻居的关系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
中缅关系还能走多远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