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产业的哲学观


    

  因搞蔬菜产业青年培训活动,最近在蔬菜地里又走了几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又与专家做了些交流,感觉设施栽培在几十年间的发展历程,看起来就像是一种循环,从大变小又从小变大,从洋变土又从土变洋,恰恰就是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扬弃,螺旋上升,实现了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

  设施栽培一般以大棚温室概括之,但一般常指的是日光温室,是典型的“舶来品”,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在东北地区率先示范,但基本属于“水土不服”。原因是国外的设施栽培为连栋温室,占地大、造价贵、运行成本高,既没有办法靠农户经营,在蔬菜很便宜的情况下也根本没有赢利的可能,只能“中国化”。所以,伟大的中国农民便发明了中国的“土温室”——夯土做山墙,以形成背风向阳的小环境;水泥柱或竹竿做弓梁,搭建出一个人工小环境;塑料纸覆盖,起到透光保温作用;中国第一代日光温室就这样在农民的引进消化创新中诞生!走中国的“土温室”道路,这是对国外连栋温室路线的否定,而在否定中又发展出适合中国生产实际的温室模式。

  但中国第一代日光温室毕竟有缺陷,因为保温效果还不好,土坯墙有些薄,西北风能吹透,夯土时留下的缝隙更是漏风跑热,遇到极端天气,更是无法有效保温。于是生产对中国第一代日光温室又进行了否定,开始探索保温性能更强的日光温室技术,此后发明出以砖墙为外墙、墙内填注保温材料的新型温室技术,保温有效果,但依然有问题,墙体厚了成本太高,墙体薄了依然保温不好;这样第二代日光温室在生产应用没有多久继续被否定。此后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持续存在。直到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第五代日光温室技术,总体可概况为“厚墙体、半地下、大弓形、重基肥”的12字特征,可以说有效解决了保温性能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且可以机械化施工,避免了大量人工投入,辅助保温设施、节水滴灌系统、自动卷帘设备等也进行了配套,总体投入产出比较高,推广迅速。但第五代日光温室并非完美,因为“厚墙体”(山墙厚度3米以上),西北风虽挡住了,占地面积也大,每亩地的日光温室实际有效生产面积仅一半;因为“半地下”,保温效果好了,但湿害的问题产生了;单体面积还不大,工厂化的生产难以满足等。

  于是,目前生产上看似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当初被弃置的连栋温室又开始重新发展起来,主要用作工厂化育苗、高档蔬菜花卉生产和休闲观光农业;中间曾被放弃的砖墙体结构也被恢复采用了,不再半地下了,因为保温材料技术改进,山墙可以薄一些,依然保温,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为先进的成套型日光温室组件也出现了,只需拉到田间地头组装即可,农业装备的工业化进程让日光温室更加简便了。

  回顾日光温室的30年历程,看似像一个循环,实际却发生了重大的内在变化,那每一个“否定之否定”都是对前一种生产方式的扬弃,最终的“循环回去”更是发展层次上的根本提升,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劳动力的成本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建造、生产需要更多地机械化;设施蔬菜的价格在不断提升,已经足以支撑先进的大型日光温室进行赢利性生产;农村的土地经营现状也改变了,土地可以通过流转来集中,让大型日光温室的建造与聚集成为可能;大量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渗透进日光温室产业,推动了规模化、科技化进程,等等。

  如果将目光再转向农业机械化,同样也经历了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客观上也是从苏联照搬回来的大机械耕作的现实要求,但没有农户家庭经营的充分发展,直接跨越到大机械耕作时代是违背生产力实际的,因为机械化造成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被工业化和城市化吸引,靠石油维持的机械化对于那个时代的农民也是高成本的和无法保障的(中国一直贫油,同样贫油和缺钱的朝鲜大机械农庄,因为苏联外援的减少也产生了石油危机无法持续),更何况大机械对于中国“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农业自然条件也天然存在“水土不服”。农村改革之后,一些专家担心农业机械化在家庭经营的条件下无法实现,但事实却是形势比人强,农业机械化的小型化照样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更让人佩服的是农业机械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让一切疑虑云消雾散。到了今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农业机械的生产需求是个头越来越大、配套越来越细,过去15型小四轮满地跑,如今50型拖拉机还嫌小。尽管看着是类似的大型化,但今天的农业机械化能与当初的农业机械化等同么?更何况,为了与果树、蔬菜、现代畜牧业相匹配的小型农机又呈现出小微化、精细化、数字化特征,让人目不暇接!

  从设施栽培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否定之否定”进程,可以明显看到一条真理,那就是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作用任何时候都无法抗逆,所有农业发展的策略必须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便是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产业哲学!

  (二〇一三年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