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传》给我们工作的启示


【作者】安秋明,好未来领导力学院

 

最近,读完了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谈谈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

 

1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这是关于运动战和阵地战的讨论,两种交锋的观点。坚持阵地战的人,不愿意放手已经获得的东西,把土地作为了自己的革命目标。而毛主席认为,人是革命斗争的核心要素,有了人在,地可失而复得。想想我们的工作,是否也有这些的矛盾呢。因为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经验,所以很不情愿改变现有的做法来适应新的形势。回归原点,客户是我们工作的中心,以往的经验、流程、方法都是为了目标而服务的方式。迁就熟悉的方式,而忽视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无异于削足适履。跳出舒适区,自己来挑战自己,这是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

 

2、老生常谈,的关系。在革命斗争中,毛主席坚持党和军队是,人民群众是,必须始终依靠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于此相对比,国民党的思想核心,是依靠大资产阶级、依靠社会上层的所谓精英政治,脱离了广大群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越打越多,国民党的军队越打越少,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孰优孰劣。回到我们的工作,谁是我们的,毫无疑问,是我们各项工作服务的对象。做培训,做文化,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脱离了对服务对象需求的理解,脱离了与他们之间的密切互动,我们的设计再完美,也不过是阳春白雪罢了,而实际上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的闭门造车。职能部门的工作,要通过所服务的对象来体现价值。没有他们,价值就无从谈起。

 

3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力量歼灭敌人。几次反围剿,敌强我弱的态势都非常明显。前四次,因为坚持了正确的战略而取得了成功,第五次则因战略失误而导致惨败。这同我们的工作何其相像。我们多数人,绝大多数的工作,都不可能像行业巨头那样做巨额的投入,或是全面铺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小的团队没有成功的机会。我们是否能把工作清晰的拆解,能否根据形势、抓住机会,在每个部分集中我们的力量解决,决定了我们到底能够走多远。所谓的敏捷开发,其实不就是现代版的战略战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