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星创建与创新农村党员教育模式


论十星创建与创新农村党员教育模式

——十堰市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的启示

郭顺峰,程臣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1997年开始,竹山县在借鉴“十星级文明户”(“十星”:致富星、道德星、信用星、法纪星、计生星、义务星、卫生星、科教星、文体星、生态星)创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开展“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十星”中“信念星、宗旨星、学习星、道德星、法纪星”为共性星,所有党员都必须积极争创。在此基础上,农民党员突出争创“致富星、帮带星、诚信星、新风星、计生星”;机关党员突出争创“敬业星、绩效星、创新星、廉洁星、奉献星”;企业党员突出争创“技能星、绩效星、奉献星、创业星、诚信星”)。当前竹山县的“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继该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之后,成为市内领先,省内倡导,国家重视的党员教育新路径、新载体,继续领跑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党员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竹山县的“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基层党员的党员教育新模式,是新时期基层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有益创新和实践,体现着中共竹山县委长期坚守的信念

和追求,着实带给人很多启示。

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是对我党一贯重视党员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进行了多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党员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教育活动总是与特定时期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通过不同主题的教育,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解决党组织在组织建设和执政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一全党思想,坚定党员信念,强化党性修养,提升执政能力,夯实群众基础,鼓励党员干劲,党的每一次党员教育活动也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党历史上的党员教育活动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中来进行党员教育,目的是要解决涉及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曾经开展两次大规模党员教育活动,一次是延安整风,另一次是土改整党,通过学习、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好的清除了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的头脑,提高觉悟,改变作风,统一思想,增强团结,夺取新的胜利。第二种模式是针对党员个体进行的经常性教育,目的是要提升党员素质、执政能力,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如党的十七大之前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七大之后进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以及十八大之前正在进行的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等。由此可见,重视党员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有效手段。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的探索出的一种党员经常性教育模式。它贯穿于党的多次大型的党员教育活动之中,起始于“三讲”教育活动,发展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教育活动,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不断深化。

竹山县地处内陆山区,是国家贫困县之一,多山少地,工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针对基层党员在破解发展难题,迅速改善民生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竹山县委从该县业已成熟的“十星文化”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中汲取灵感,把十星级创建活动引入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从最初的结合党章要求设星,发展到结合岗位实际设星,再到结合群众需求设星;从最初单纯的农村党员参与,扩大到现在的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全员参与;从最初评十星只是一种荣誉,到评十星是一种实惠,再到今天评十星成为一种精神动力,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与升华,成为该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推动该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对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

(一)党员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员教育都是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模式。党中央做好顶层设计,各级党组织依计而行,由于不同时期教育主题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党员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很强,连贯性偏弱。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作为一种党员教育模式,它根植于基层,来源于竹山深厚的“十星文化”积累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这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是一种由下而上,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与时俱进,逐渐定型的基层党员的长期性、经常性教育新模式。党员通过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来教育农民和实现对农村的管理,群众用“十星级党员”标准来监督和评判党员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党组织用“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来敦促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在“十星”与“十星”的碰撞过程中,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互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构建起了一种新型的党员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党以往的党员教育活动中未曾尝试过,是中共竹山县委的一种大胆的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二)党员教育机制的创新

新时期如何长期有效的开展党员教育工作是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在认真探索的问题。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在一个县级党委的主导下坚持了15年,历经6任县委书记,先后5次下发文件,全县17个乡镇、254个村、9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5000多名党员参与其中,没有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是很难做到的。竹山县在“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十星级党员”创建活动的运行规律,着力构建保持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先后总结出“十星”设置的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十星”党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十星”创建的典型宣传引导机制;在争创过程中完善了“十星级”党员承诺“设星”、领导点评“问星”、群众民主测评“评星”、组织综合考核“定星”等制度。从而保持了“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的持久生命力,形成了县委强力主导,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党员干部热烈欢迎,广大群众乐见其成的良好局面。

(三)党员教育载体的创新

“三会一课”既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又是党员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新时期仅仅通过“三会一课”的形式来组织党员学习,进行党员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竹山县委在开展“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中,注重把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普遍要求与党员个人能力特长有机结合,把党员教育成果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把党员评星定级与工作实绩相结合,不搞“一刀切”,让机关、农村、企业等不同领域,在岗、流动、无职等不同类型的党员都能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外延,深化创建内涵,始终保持了“十星级党员”活动的生机活力,切实改变党员不愿理事、不会做事的现状。实践证明,创新载体既是激发基层党建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基层党建创新,提升服务大局水平的有效手段。

(四)党员教育方法的创新

党员教育方法一般有会议教育、活动教育、个别教育和自我教育四种。竹山县在“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中综合运用了这四种教育方法,并把群众的监督和评价也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会议组织党员们学习十星级创建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提高认识,掌握理论;通过多种活动和郭顺峰,载体让党员们实际参与,努力表现,争创十星;通过个别教育警示和帮扶后进党员,查漏补缺,共同进步;通过营造出人人争创十星,人人进步提升的氛围,敦促党员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通过对党员承诺“设星”、领导点评“问星”、群众民主测评“评星”、组织综合考核“定星”等关键环节的把控,探索出了制度育人、管理育人、舆论育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三、竹山县“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