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为何沦为造假者的天堂?


中国股市为何沦为造假者的天堂?

 

  从银广夏、琼民源再到绿大地、万福生科,一幕幕经典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件对中国股民而言并不陌生。然而,作为发展时间长达二十余年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频繁上演财务造假等违规事件,确实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以我们熟悉的绿大地造假上市案件为例,当期绿大地被调查发现虚增营业收入近3亿元,成为当时惊动一时的造假事件。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在绿大地案的首次判罚中,相关责任人仅处以3年的有期徒刑,上市公司的罚款也仅为400万元。然而,面对处罚过轻的判罚,在社会舆论压力的作用下,管理层于两年后进行了又一次的判罚,最终处罚力度得以增大,相应的责任人以及中介机构也得到应有的处罚。

 

  再以近年发生的万福生科造假案例为例,当期万福生科被调查发现,公司于2008年至2010年间分别虚增销售收入约1.2亿元、1.5亿元以及1.9亿元,虚增营业利润约2851万元、3857万元以及4590万元。而在公司上市后,其2011年年度报告以及2012年半年度报告均存在虚假记载。根据资料显示,公司披露的2011年年报以及2012年半年报虚增销售收入分别为2.8亿元和1.65亿元,虚增营业利润分别为6635万元和3435万元。

 

  然而,作为一家存在严重财务造假问题的上市公司,在随后的判罚中却遭遇了市场的质疑。根据当期管理层对万福生科的判罚公告显示,万福生科公司被罚30万元,公司涉案20人被罚345万元,公司董事长龚永福以及原财务总监覃学军二人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针对上述的案例,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即中国股市的违规成本很低。的确,以当期的万福生科为例,圈钱4.2亿元,公司判罚仅30万元,且不涉及退市的条件。可见,在很低的违规成本面前,上市公司更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来牟取暴利。

 

  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2012年管理层新增的稽查案件多达256起,而今年以来涉及稽查的案件也接近去年的全年水平。其中,2013年约有28家上市公司被媒体质疑存在财务数据造假的问题。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在28家遭到质疑的上市公司中,已有近30%的公司遭遇监管层的调查以及处罚。纵观中国股市二十多年的发展史,实际上已经沦为了造假者的天堂。

 

  今年126日,管理层推出了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两个《指引》文件,分别是《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主要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指引》以及《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与盈利能力相关的信息披露指引》。其中,以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主要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指引》的主要内容为例,它对财务信息的补充披露以及相应的风险提示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有所增强。又以《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与盈利能力相关的信息披露指引》的主要内容为例,其要求发行人应该结合自身所处行业、经营模式、同行业比较等,深入而有针对性地对盈利能力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且对相关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义务作出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指引》文件中,还对收入、成本、费用、净利润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净利润方面为例,要求对报告期各期发行人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金额以及很多细化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要求,以进一步强化相关的责任。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会是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期。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在其运作的模式下,审核机构的权力将会大大削弱,而未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最终还是由市场来决定。于是,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中,更应该警惕一种现象,即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联合,通过包装上市等手段实现上市圈钱的目的。

 

  不可否认,上述《指引》文件对相关的违规行为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有利于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乱象。但是,在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进程中,执行效率将显得非常关键。除此之外,监管层还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管、加大处罚的力度,对存在财务造假等违规现象的上市公司给予最严厉的处罚,以达到震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