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履职中国证监会主席一年多来,其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退市制度的完善等;其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其三则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包括引导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入市,甚至银行理财资金也在其力邀之列。
1月14日,郭树清在香港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希望未来QFII、RQFII占A股市值扩大9至10倍。16日,在《经济学人》杂志年会上,郭树清再次强调专业机构投资者比例上升“很重要”。而在过去的2012年,证监会新批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72家,新批数量也创出引入QFII制度10年来之最。所有这一切,其实都与郭主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监管思路一脉相承。
随着新股发行数量越来越多,以及限售股不断解禁,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所占比重亦每况愈下。以公募基金为例。2007年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超过20%,但目前已不到13%,而且,这一比例仍呈下降趋势。也就意味着,曾经作为A股市场中坚力量的基金,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事实也正是如此。
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机构投资者的保驾护航。而且,像QFII等真正奉行价值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不仅受到监管部门的欢迎,而且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大力发展QFII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其在大方向上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时机的选择上却值得商榷。
继2010年、2011年之后,去年的A股市场再次“熊霸全球”。正是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可谓求“资”若渴,去年是A股持续第三年走“熊”,却也是QFII获批最多的一年。显然,QFII再次抄了A股的大底,与监管部门的大力放行不无关系,这也与2008年股市出现暴跌时大力引入QFII如出一辙。为什么股市处于熊市阶段时,监管部门总是把希望寄托在QFII身上呢?
发展机构投资者并没有错,但机构投资者并非A股的“救命稻草”。事实上,A股演绎着“牛”短“熊”长的规律,也不是靠机构投资者就能改变的。新批更多的QFII,无非是欲引入更多的资金。但A股走“熊”本质上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整个市场丧失了信心,这才是问题的根本。2007年时,包括QFII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还没有如今的规模,上证指数不是也创出了历史性的高点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A股本身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比引进更多的QFII更重要。
发展机构投资者迎来新格局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