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抛弃朝鲜的时候了吗?


  自从朝核问题爆发以来,中国一直持半岛无核化原则,坚决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但出于各种顾虑,在历次制裁朝鲜时,中国确实是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那么,面对朝鲜的第三次核试,在联合国即将讨论的制裁措施中,中国又该持何态度呢?

  笔者以为,中国不但应该在制裁上有一个全新的态度,而且应该全盘审视对朝政策,重新考虑朝鲜在中国外交中的位置。之所以有此必要,乃基于如下原因:

  第一,中国之所以原来不愿对朝鲜采取严厉的制裁,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担心把朝鲜逼上绝路、从而更加挑衅,使得局势更难收拾。另外,就是对金正恩上台后的政策抱有期待,以为他可能走一条更加重视经济民生的道路,从而愿意留给其一定的余地。笔者原来亦作此想。但朝鲜的第三次核试严酷地表明,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了,朝鲜目前仍没有改变核讹诈的外交逻辑。而且,即使要把金正恩推动重视经济民生的发展道路上来,也有必要在使用“胡萝卜”的同时使用好“大棒”。使金正恩及朝鲜政权内部那些持先军政治路线的强硬派们认识到:依靠挑衅不会再取得外交上的成功,核讹诈策略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放纵朝鲜的核挑衅,这些强硬派就会更加得势,要朝鲜进行改革开放更可能是“死路一条”。

  第二,朝鲜并非中国的意识形态盟友。有些人可能认为,朝鲜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是中国的意识形态盟友,维护朝鲜的生存是中国“维稳”外交的必要。但是,朝鲜的发展现实表明,朝鲜已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世袭、极度的贫困不但抹去了其社会主义特征,使得金氏政权变成了落后、野蛮的封建政权。它的存在,只会给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抹黑。与它站在一起,只会给中国的发展道路抹黑。对于它的无原则维护,只会给中国与社会主义的自我更新与发展背上一个不必要的意识形态包袱。

  第三,决定中国对朝政策的另一个因素是地缘战略。许多人认为,朝鲜的存在给中国提供了战略缓冲空间,避免美国的军事存在直接逼到鸭绿江口。从国际博弈的角度看,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一个罔顾中国利益、专给中国制造麻烦的朝鲜却成了美国强化在东亚军事存在的最好理由。如果朝鲜继续其挑衅外交,如果朝鲜继续沿着封闭挑衅的发展道路走下去,中国就如同站在一艘“沉船”之上,从它那里寻求地理缓冲空间只能是南辕北辙。

  所以,笔者以为中国有必要对朝鲜的第三次核试予以严厉制裁。当然,这种制裁不一定是联合国安理会等多边方式的,而是可以利用中国的单边途径进行。单边制裁既有利于私下进行(为好斗的朝鲜保留最后一丝面子),也有利于为中国树威。中国这次必须使朝鲜明白,中国外交是敢于亮剑的,不会继续允许朝鲜无原则、无限制地损害中国利益。朝鲜之所以经常吃住中国,原因之一是出于一种赤脚不怕穿鞋的博弈心理,经常拉中国埋单、垫背还要中国忍气吞声。但是,如果中朝决策者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中国的支持,朝鲜很可能会崩溃;而即使朝鲜崩溃了,中国也不过是周边安全环境受损。如果从此认识角度进行博弈,中国大可以以更加有力的姿态对待朝鲜。中国不必牵着朝鲜的鼻子走,但更不必也更不应该被朝鲜牵着鼻子走。

  在进行制裁的同时,中国也应该放弃在短期内就朝核问题重开谈判的想法。朝鲜的核讹诈逻辑就是以核逼谈,从谈判中换取利益。所以,朝鲜国防委员会在发布针对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其卫星发射行为的声明中,虽然声称六方会谈“不再存在”,却提到“今后或许有旨在保障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对话和协商”。所以,朝鲜不是不想谈,而是借发展逼美国与其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解决朝核问题的根源和半岛安全的长远打算考虑,这种谈判是必要的。特别是有必要通过相关各国的谈判,终结半岛战争状态,改变冷战遗留下来的安全结构。但是,为了打破朝鲜的这种讹诈逻辑,最好的办法是先制裁再谈判,不应该被朝鲜的核武器逼着谈,而是应该逼着朝鲜承认了错误再来谈。那样的谈判才能真正有助于谈出无核化,谈出半岛的稳定与安全。

  如果朝鲜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坚持走一条封闭落后的道路,坚持其核讹诈的外交逻辑,甚至在拥核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就应该考虑抛弃朝鲜,转而以韩国作为半岛政策的重心。尽管韩国目前与美国是同盟关系,但中韩的全方位关系亦越来越密切。如果中国外交得当,韩国要充当美国对付中国的马前卒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一个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韩国,也不可能永远充当美国的小伙伴,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为美国的大国博弈服务。一个政治和安全上中立的韩国不但对中国有利,也对韩国本身有利。中韩两国都应意识到这一点,在半岛安全事务中,两国无论在朝核问题还是未来半岛统一问题上,共同利益要远大于利益分歧。如果加强中韩合作,一种全新的中韩关系以及半岛安全格局将成为可能。

  中韩合作的强化也有利于朝鲜认清自身的国际地位,从而促使其改变对中国的态度。那时的朝鲜,如果还不改弦更张,等待它就将是日益孤立甚至崩溃。而摆脱了对朝鲜地缘依赖的中国,仍将有自己充分的安全与外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