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家务的孩子更幸福1


序章从做家务,到养自己

能够做好自己身边事情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

现在早教很流行,很多人说,应该尽早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生存能力,乃至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统合能力等。总之,各种关于早期教育的说法很多。可是现实情况是,各种各样的说法太多了,反而让人不知道到底教孩子什么好了。在这样的世道下,我坚信,一句话概括,父母的职责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并与周围的人构筑起一种良好的关系,而这些是只有生他养他的父母才能教给他的事情。

“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是指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学会一个人生活。

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自己换衣服、自己上厕所大小便等等,孩子在学会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后,才说明他已经从婴儿阶段毕业了。他不再是没有父母照顾就会活不下去,必须要受人保护才能生存了。
但是,仅仅这样的话只能算是合格了一半,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例如,自己的饭自己做,吃完饭后还能够收拾干净;自己的衣服脏了自己洗,晒干后叠好方便下次取用,衣服旧了还能置换新的;大便后能把弄脏的厕所打扫干净;卫生纸用完了能及时补充进去;房间脏了能及时清理,使自己住得更舒服等等。当一个人能够管理好以上这些身边的事情后,才算是向“一个合格的人”迈进了一步。管理好身边的事情,其实就是在经营生活。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赚取自己糊口的食粮,就是一个合格的人了。我认为,人不管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能够养活自己,这是最低限度(当然,夫妻之间相互了解、合理分工的情况也是很多见的)。然后,在工作过程中,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拥有想要守护的家人,在某片土地上扎根生活——也就是说,不是自己过得好就行,而是要与某个人一起生活,理解责任和幸福的含义。这时,孩子就真的长大成人了。

我之前写过一本书,叫做《促进孩子成长的每日规则》,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养孩子就是为了有一天把他从家里赶出去。”我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感情说出这句话的,我希望孩子们即使有一天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也能很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