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蒙自花灯艺术(下)蒙自花灯的发展之路


 “永宁花灯不仅需要更多规范化的训练,还需要走出去交流,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并更加完善。”就花灯艺术的发展,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馆长李梅如是说。花灯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一方面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乏力,这是永宁花灯不得不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

  A 传承人的坚守

  李梅介绍,永宁花灯之所以能原汁原味地流传下来,并不时有突破,关键还是一代代传承人的辛勤付出和不倦坚守。

  第一代传承人杨鸿仪在日积月累的看戏过程中不断总结,编导出永宁地方花灯小戏,他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士大夫精神的知识分子,在花灯戏中倡导“编戏不唯娱乐消遣而作”,排练严格,要求“扇要舞音律,步要踩弦点,唱词要有韵味”,基本奠定了永宁花灯的乡土戏剧基础。

  有了第一代传承人的基础,后面的传承人都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不断完善。第二代传承人名叫李展,师从杨鸿仪。李展身材高大,天生一副笑脸,风趣幽默,豁达开朗,虽然不识字,但悟性很高,记忆力强,对师傅的口传心授、剧情人物都有独到的见解。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李展的念、做、唱功都很出众,他功习旦角,尤精于老旦表演,在传统剧《轱辘街》中扮乞丐婆角色出演,曾倾倒各方观众和外班艺人。李展秉承杨鸿仪的创作思想和表演原则,带徒传艺极为严格,培养出了很多优秀艺人。

  第三代传承人李树修师从李展,专习旦角。为了掌握好彝族花灯旦角的假嗓演唱和道白功夫,每当独自赶着牛车到山坳里拉草时,李树修便练起“花姑娘”的表演基本功,一会扭腰练身段,一会尖声细语练习假嗓,如痴如醉,迷住了过路人。通过刻苦练习,李树修成了灯班名角,一生痴情于花灯。临终前,他还叫徒弟请来琴师,颤声哼唱了一曲《补缸调》,方才瞑目。

  如果说前面几代传承人都是原味传承花灯艺术的话,那第4代以后的传承人则着力改进和完善永宁花灯。第4代传承人李子厚动员村里的妇女参加花灯队表演,打破了“彝家女子不唱花灯”的陈规旧俗。第5代传承人杨锦辉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把传统的民风民俗融合于花灯表演中,同时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让永宁花灯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2002年,杨锦辉被命名为云南省民间音乐表演艺人。

  李梅说,由于杨锦辉老人已年近8旬,不能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现在村里正在培养第6代、第7代传承人,她也在努力学习中,争取掌握好祖辈传承下来的花灯艺术精髓。

  除了传承人的坚守外,很多花灯艺术研究者的努力也为花灯艺术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较大贡献,土生土长的永宁人马长春就是其中一位。在马长春的努力下,花灯发展历程被整理成册,永宁花灯歌舞方面的资料得以保存完好,不仅让后辈子孙能清晰明了地了解花灯艺术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为广大学者研究花灯艺术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B 新的挑战

  虽然有老艺人的坚守,以及一代代年轻人的跟随,但是传统花灯剧也像其他传统文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甚至很多传统文艺已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如何面对这一冲击,这也是永宁花灯要面临的挑战。

  在永宁火把节期间的“长海欢歌”文艺会上,除了一些经典的花灯剧表演,还有很多现代歌舞的展示,这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渐消亡,花灯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经受着考验。

  据悉,永宁村每年火把节期间都要举行花灯歌舞表演,隆重而热闹。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门前,花灯歌舞的表演者唱着、跳着,周围挤满了观众,有永宁村的,有附近寨子的,也有远道而来的。今年的花灯表演像往年一样热闹,小孩、老人,无论什么年纪,都可以在观看表演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花灯在永宁传习百年不衰,更印证了村民对花灯的喜爱。

  老艺人蒲惠珍18岁开始跳花灯,如今已经跳了50多年。在永宁村,几代人都在跳花灯的家庭不在少数,代代相传。花灯在永宁得以长足发展,无论婚丧礼事、重大节日,花灯都是重头戏,如今村子里成立了专门的学习班,有当地的花灯艺人轮班指导。

  “如果没有类似火把节等节日,花灯在永宁还会这么受欢迎吗?”很多花灯研究者都有这样的疑问。而当下很多传统节日正在日趋淡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很多流行文化渐渐充斥在农村的各个角落,对那些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大冲击。而且随着农村大量年轻人的外出,这不仅让花灯的传承逐渐乏力,同时这些年轻人接触了新鲜文化及流行歌舞之后,还会继续保持对花灯艺术的那份青睐么,这些都是永宁花灯面临的挑战。

  C 发展之路

  “永宁花灯平时主要是村子的重要节日或一些庆典活动时会跳,还没有走出去去更大的舞台展现其魅力,将来要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更多交流与学习,不断完善永宁花灯艺术。”谈到永宁花灯的现状和发展预期,李梅这样说。

  “传统花灯的拓展和创新,就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回避现实的需要,尤其是与现代歌舞的融合尤显重要。现代舞与花灯并非水火不容,花灯和现代歌舞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花灯可以在保持自己传统性的基础上,适当吸收现代歌舞的形式特色。”对于传统花灯与现代歌舞的融合,李梅这样说。现代的一些传播手段,例如手机、网络等,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点,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交流平台,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通过新媒介得以迅速传播,被大众所知,花灯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发布教学视频加强对花灯曲目和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爱好花灯的人可以互相交流,增进了解。毕竟,现在的花灯艺术虽然经过几代艺人的百年探索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花灯艺术和花灯艺人,需要运用现代手段来传播和交流,让现代文明“走进来”,让花灯艺术“走出去”。

  李梅说,传统和现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花灯这一民间传统艺术,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改革即是结合现代社会、现代文明改革传统,创新就是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在传统中创造出新的东西,花灯的改革创新就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评论
传统花灯的永宁风格
    第一次接触永宁花灯是去年的火把节期间,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落成仪式上,看到了传统花灯剧的表演,其中,印象较深的还是一群孩子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他们娴熟的舞步和天真的笑容顿时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同样,老年人在舞台上表演花灯时也是自信而从容,向人们展示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传统的艺术能同时赢得老人和孩子的喜欢,这也许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次接触永宁花灯是今年的火把节期间,这次的表演内容更加丰富,规模也大,周边村子的花灯爱好者都聚集到永宁,一起表演和学习。能聚集那么多村民,足见花灯艺术的魅力和在农村的受欢迎度。也许,任何一种艺术都一样,广泛的群众基础才是其最大的原动力。

  在看到传统花灯艺术在永宁的勃勃生机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歌舞艺术也在悄然消失,而且后者明显要普遍得多。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不得不让人深思。

  就永宁花灯而言,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其传承人制度得到严格遵循,而且每年的重要节日都颇受重视,在潜移默化中,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代代相传,自然延续。而那些传统歌舞不断颓靡的村子,也许正是缺乏类似永宁村这样的传承制度和传播土壤,才会在现代流行歌舞的冲击下被淹没。

  在很多人眼中,故乡都曾经是一个很温馨的概念,不仅是因为感恩那份养育自己的水土,更多的还是那些儿时的记忆,这些记忆中,民间娱乐方式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类似永宁这样的村子,花灯肯定是萦绕在当地人记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艺术的魅力在于给人快乐,让人轻松愉悦,永宁花灯无疑在当地起着这样的作用。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民间故事、民间音乐,甚至部分民族语言都正濒临消亡,在这样一种大氛围下,永宁花灯如何继续代代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为群众提供更多好看的花灯歌舞,让永宁花灯艺术继续保持持久不变的生命力,延续花灯艺术的永宁风格,这是值得永宁花灯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