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败笔多多!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不少伟大的企业,并非没有发生危机,而是发生危机后的应变能力,让这类伟大企业愈挫愈战、愈战愈勇。这就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志,并不是他生不生病,而是生病以后,他的抵抗能力及恢复能力。中小企业发生危机并不可怕,危机也许就是你成长的转机。特别是一帆风顺的企业,危机也是企业成长途中必经的坎。因此,中小企业的危机管理,请从制订危机防范预案做起!
企业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企业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危机种类。这类危机隐患通常可从政府部门获得,也可从企业当地员工中了解。如果政府安监部门工作到位,有可能主动向企业提供,甚至明文规定企业遵循的准则。这类危机也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危机。
所在的行业决定了企业危机防范的重点就是同类行业曾经发生过的案例。企业做好同类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收集工作,就能全面获得行业危机的防范重点。在这里,我提供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对照别人想自己,对照此事想彼事,对照过去想将来……事事举一反三,危机就无处可藏。
同理,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没有危机意识,单纯的“硬性危机防预体系”是无力的,超前的、无形的、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企业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中美史克医药公司在PPA事件中危机公关的成功与奔驰汽车公司在“砸大奔”事件中危机公关的失败,及大量的企业案例证明,企业与企业在危机应对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危机意识的差异。
企业危机重在防预,《韩非子•喻老》的名篇《扁鹊进见蔡桓公》中所写,桓侯病“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遂死”的过程吗?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薄弱,大部分企业内部也不存在危机管理程序,当危机出现时,几乎八成以上的企业家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应对。“
谭老师表示没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没有竞争力,在全球经济放慢和IT行业转冷的大背景下,在华为高速发展的时期,华为总裁任正非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前瞻性眼光,居安思危,提出了要迎接“华为的冬天”。
其内涵值得业界每一个人深思和反省,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华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力所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人的教诲是我们最好的向导,对于企业危机管理,任何“断章取义”、“杀鸡取蛋”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可以说,每一名管理者都痛恨危机,但危机的来临却并不以为任何人意志为转移。西方管理格言一语成谶地告诉我们:危机就如死亡与税收,对于企业及组织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血与火的危机考验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企业管理者就必须抛下愤怒、无奈、哀伤,以冷静、坚定的心态直视危机的来临。的危机事件希望能够给所有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以启示:危机如何形成、危机爆发有什么样的扩散路径、危机爆发之后应该如何管理。
我们身边的危机似乎与日俱增,特别是近5年来日本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沙林毒气事件,珠山、三宝岛等火山的喷发,JCO原子设施事故,雪印食物中毒事件,金融危机后大企业倒闭等事件。
我们再看国外,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IT泡沫破灭带来的国际股票市场的混乱,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恐怖袭击等。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遭遇了许多重大的危机,我们每天的生活的确是在与危机并存的状态下。
危机公关,其实就是一场攻心战。人类总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动恐慌。在商业上,公众的表现同样如此。企业危机爆发以后,必然是负面信息率先在更大范围媒介中迅速传播,面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出于自我保护,公众的一般都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态度。在越发缺乏信用的国内市场,公众的态度更是会在短时间内由焦虑、怀疑转至敌对。
谭小芳老师认为商业世界没有安全的孤岛,逆境和危机无所不在,并且常常在以为最安全的时刻给企业致命一击。企业什么时候会发生危机是难以预料的——在我的想法里,发生危机是正常的事,没有危机才是异常,如何面对变幻莫测的逆境和挑战,化逆境为契机,这种对生存智慧的思考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
可以说,每一名管理者都痛恨危机,但危机的来临却并不以为任何人意志为转移。西方管理格言一语成谶地告诉我们:危机就如死亡与税收,对于企业及组织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血与火的危机考验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企业管理者就必须抛下愤怒、无奈、哀伤,以冷静、坚定的心态直视危机的来临。危机事件希望能够给所有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以启示:危机如何形成、危机爆发有什么样的扩散路径、危机爆发之后应该如何管理。
谭老师表示企业危机管理的核心就是解决冲突,而种冲突包括利益与情感上的冲突。对于快速发展的快公司而言,由于成长过程的跳跃性,企业快速扩张的过程更加容易产生某些冲突:如企业规模VS人员管理、知名度VS美誉度、市场扩张VS竞争均衡等等。如果不能重视并有效解决好这些冲突,那么种种企业危机可能伴随企业快速发展而到来。快公司要做好危机防范,逐步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注重三方面的平衡。
企业知名度与公众好奇心之间的平衡。企业知名度与公众好奇心之间的落差就是危机生长的土壤。对于许多公司而言,由于企业快速发展所以往往在业界中名声大振,但是由于企业发展历史短,所以公众与媒体对其所知有限。
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张,这种外界的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如果企业在这过程中不能满足媒体与公众的好奇心,那么媒体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去对企业的背景、发展进行臆测,而这种臆测式报道往往令企业的形象产生偏离,从而埋下危机的种子。如果一味回避媒体报道,不仅使得各种失实的报道四处传播,损害了企业的形象,而且也错失了建立良好媒体关系的机会,以致在危机爆发之时无法得到核心媒体的支持。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充分估计困难,多管齐下,有效化解,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更要看到,在这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我们辩证对待“危”与“机”,学会在危中求机,努力转危为机,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总之,风险和危机,它不随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时必然发生,只不过有时我们可以控制某些危机。危机不幸发生时,使遭受的损失不至于达到致命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使这些不幸的结果最小化。最后,谭老师希望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与危机公关从业人员重视危机公关,提升危机公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