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二)


读书与做人(二)

书山歧路的补充

 

陈赫

 

歧路九,理论与实践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容易迷失方向;没有实践作支撑的理论,是无本之木,容易流于苍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有一种架空理论、亵渎理论、冒充理论和将实践庸俗化、轻视实践的错误的思想倾向,对我们读书起着误导的作用。

    认识自实践始,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然后,总结出经验、升华为理论;理论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变成了相对的真理,有的变成了绝对的谬误。这本是人类(不是指每一个单个的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长河中的一根链条。但有人就据此将实践庸俗化,好像每一个单个的人的任何“认识”都必须从实践始。如前所述,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根延绵不断的链条;而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也是一根延绵不断的链条;这两根链条是相伴而行、并行不悖的。那么,处在人类发展链条中某一个环节中的某一个节点上的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人,他的某一个、或某一种、某一类认识,既可以从自己的直接实践开始,也可以从他人、特别是前人的经验——间接的实践开始,还可以从理论开始——主要看你是从人类认识过程链条的哪一个环节的哪一个节点切入的。

这里,不妨穿插一个关于我们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事,从他的实践——认识过程来阐述和佐证我们得出的上述观点(以下内容从多种资料取材综合编辑)。

炎帝神农氏为我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的一切成就无不得益于他的勇于探索的实践观、善于总结的认识观。

关于炎帝的传说和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他对我国从渔猎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的卓越贡献。据传说,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南徙到湖南境内各地,从洞庭湖之野直达九疑苍梧。于是首先有了炎帝陵的遗迹。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后汉书·郡国志》也有相同记载。还有典籍有更为详细地记载:炎帝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叫茶陵,其后裔庆甲等徙居在此。《白虎通》也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这些传说当然没有信史那样有凭有据,但是,也确实反映了炎帝部落成为我国最早进入农耕的部落、炎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的历史。《管子·轻重篇》说:“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逸周书》则编造了“天雨粟”的神话,说当时天上降下粟米,炎帝便耕而种之,并用树木制成了农具,教人耕田。从此,人民开始以谷物为食。

说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想想上古时代人的寿命不可能活那么长,还能“在位一百二十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此说很可能是他的后裔或部落沿用他的姓氏和名号又传了好几代的一种延续夸张的说法和善意自豪的寄托。但是,炎帝确实在古代的长沙地区生活和工作过,却还可以得到许多佐证,比如:湖南的耒阳的“耒”字就取自神农氏发明的一种农具。据《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鎒之利,以教天下。”又如:湖南嘉禾县的得名也与炎帝教老百姓耕地种禾有关,如前所述,在炎帝的时候,天上降下谷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这些都是为了纪念炎帝在湖南教民稼穑的功绩。当然,农业规律的发现、耕种技术和农具的发明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是炎帝一个人的功劳,而只能是当时的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积累、认识到的。

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氏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把功绩都加在自己最崇拜的代表人物身上,也正好说明了“做事强于做官,与大自然作斗争强于与人窝里斗”的炎帝和黄帝一样,都受到中华民族先民的爱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人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那是发明了中医药。说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那它是怎么“崩”的呢?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最后因他的肠子断烂而死,“崩葬于长沙”。炎帝为了济世救人、治疗老百姓的疾病,终于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把关于炎帝的传说、神话、故事略加搜集如此,有两个目的:

一方面是想让同学们再温习一下凝聚在炎帝身上的炎帝精神,那就是:“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摘自炎帝陵),这是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炎帝精神使我中华炎黄后裔在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摆脱愚昧、野蛮和贫困,追求先进、文明与富强。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民族昌盛而奋力拼搏。

另一方面,是想通过炎帝的实践——认识过程的科学路线来认清将实践庸俗化的危害。以神农氏尝百草为例。为了探求百草对疾病的疗效,你必须亲自去细细品尝,这既需要缜密的计划、翔实的统计、科学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更需要敢冒风险、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当神农氏已经用生命换来了“断肠草”计量在某一阈值之下可以治某种疾病,而超过一定的剂量即可致人于死地的经验时,我们大可不必再用“不怕死”来鼓吹人人都来试试断肠草致人死命的剂量吧!

古谚云:失败为成功之母;先哲云:君子不贰过;老百姓用朴素的语言说:在同一个地方摔两跤的驴是蠢驴。我们说:我们“老驴”摔过跤、并告诉小驴们这里是容易摔跤的地方,小驴们不相信,非得要自己亲自摔一跤,否则就不相信——那这样的小驴恐怕与蠢驴也差不了多少了;更有甚者,在同一个地方摔了多次跤以后,还振振有辞、沾沾自喜地说:我这是交学费!——这样的驴只能是双料的蠢驴!所以,在读书和科学实践中,失败最好就做到成功的“母亲”罢了,千万别让失败成为“外婆”、“老外婆”。

将实践庸俗化走到另一面就是轻视实践。当前的大学生中,有不少的一部分人轻视实践。他们厌恶做实验、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不喜欢到生产现场做实习。

其实,许多课程、特别是属于自然科学的理工科类的课程,基本的基础实验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你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你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模拟前人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启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再进一步,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用多次反复的实验、观察而出现的重现性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许多有见地的老师还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就有点儿类似于文艺演出的彩排,对今后真刀真枪的科学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至于大学生的科技制作这一类的课外活动,更能启发我们的理论思维,我们应该积极参与。

实践靠劳动来完成,劳动,当然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思想指导行为,不少人由于轻视实践就发展到轻视劳动;由轻视劳动到轻视体力劳动;由轻视体力劳动到轻视体力劳动者。甚至瞧不起干体力劳动的父母,这是极不应该的。职业有分工,人格无贵贱。

至于架空理论、亵渎理论、冒充理论的出发点各异,但是可以归纳为:为自己的越轨行为寻求理论依据,为自己开脱,寻求心理平衡;为教唆他人找理论的说服力;为抵制抵制他们的人找抵制的法宝。至于其危害性危害,在第一讲中已经有所阐述,在此不赘。

    歧路十,律己与训人

    读了书,明了理,是为了律己呢,还是训人呢?经我们这么一问,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喊道:为了律己!不错,人是要“吾日三省吾身”的,但这种回答只答对了一半。我们说,应该是先律己、后训人——明了理就用该是非分明,就应该胸怀坦荡,这里包含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包含了敢于仗义执言,敢于做诤友;敢于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发起攻击。

    歧路十一,成功与失败

    读书,也是为了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天生的具有探索性,而具有探索性的活动大都是成功率相对较低的,也就是说失败总是难免的。前面讲的希望“失败不要成为成功的外婆”,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所以,但凡愿意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充分做好多次失、百折不挠的思想准备。那种浅尝辄止、胜骄败馁的人,在科学的探索中,是成不了气候的。

    但是,失败不能是白失败,要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反而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小败就打退堂鼓,往往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歧路十二,继承与发展

    读书实际上就是在继承前人的知识。古今中外,前人的知识浩如烟海,狭义的书、广义的书,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皓首穷经”,好在“术业有专攻”,同学们都有一个专业的大方向;但即便是把本专业的书都读完了,把老师讲的内容都学到手了,把前人在你的学科方面的成果全部继承下来了,那也不过是一只书架而已。所以,读书、学习,要特别注重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否则,你还是只能算半个人。

    在校期间最为现实的发展,莫过于立志超过老师,并把这种志向付诸现实。希望一代胜过一代是人的天性。不敢超过或无力超过老师的这样的学生,算不得优秀学生;害怕或不愿意学生超过自己的这样的老师,算不得优秀老师。他们都违背了人类的天性!同学们要敢于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这与官场中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是本质不同的两码事儿,在重峦叠嶂的书山,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更远。

    请让我们以一首小诗来作为这一讲的结束语:

 

携手登高

不攀藤葛仗相携,上得高山志未迷。

回看石阶千万级,补天何若做人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