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一)
陈 赫
[作者简介]陈 赫 中南工业大学应用系统研究所教授、所长。
1996年3月,4名学生和我联名发起成立了“中南工业大学学生升华读书社”。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抵制某些单位、部门和个人在学校周边,甚至在校区内开设租书店,向学生出租低品位和低趣味的书籍;更本质、更深层的原因是为了配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同学们请我以名誉社员兼指导教师的名义为读书社题词,我的题词是:开有益卷,做高尚人。一名学生说:老师,您写反了,应该是“开卷有益”。我说:古训“开卷有益”,已经未必是“有益”的格言了。因为,当前的书摊上,坏书实在太多了,甚至堂堂书店的书架上,也充斥着低品位、低档次的平庸之作。因此,我希望大家读好书,做好人。
这里的“好”字,原意是做形容词用的。但也可作动词补语或动词状语讲,前者表达的是“把书读好”,后者则要求我们“好好地读书”。
坏书能不能读?我想,有如垃圾可以变肥料一样,坏书也可以经过处理变成“肥料”。只是,各位的阅历、判断力和免疫力还不够,未到火候,权且把坏书当作“儿童不宜”的影视片,暂时不读为好。
一、读书的目的
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人生,为了明理——明做人的道理和办事的道理,需要读书、读好书、好好地读书和把书读好,这是十分原则的要求。那么,读书还有什么较为实在的目的呢?
现在,有人听不得带有任何革命性的语言,容不得带有任何传统意义的词汇,谁使用了这样的语言和词汇,就说你是“马列主义老太太”,说你是在喊“空洞的革命口号”。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不急着告诉大家我个人思考后得出的答案,以免引起某些听众的逆反心理。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狭义的读书”与“广义的读书”。
在座的诸位都有一个专业,读专业书算是狭义的读书;而理工科学生读一点人文社科方面的书、人文社科的学生读一点理工方面的书,可算是广义的读书。
读出版物,包括纸张印刷品、影像带、录音带、光盘等,是狭义的读书;而读社会、读人,是广义的读书。
前几年流行着一首歌,叫做《读你》,唱歌的人从自己爱恋、倾心的人的脸上,特别是从他(她)的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读出对方的心思和追求。
我这里所指的“读书”,既包括狭义的读书,也包括广义的读书。
然而,读书到底为了啥呢?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关于读书的两种说法,一曰读书做官,一曰读书发财。不少人内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追求的,只不过书读少了,讲不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较为文雅的“俗话”而已。可是,一到了正经场合,几乎谁都不这么说。其实,做官有什么不好!发财又有什么不好!
把书读好了,去做官,不做贪官、昏官,而是做清官,做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做焦裕禄、做孔繁森,这样的官越多越好,做得越大越好,对人民越有利。把书读好了,有了文化,掌握了高科技,通过创新把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经营去赚大钱,“发大财”而又照章纳税,这样的“财神”越多越好,财发得越多对国家越有利。
倒是有些人,读了不少书,甚至号称满腹经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就是缺少一样东西——德性,叫做缺德。这样的“半个读书人”,可能比不识字的坏人更坏!
有两句格言,可能对端正我们的读书目的很有指导意义: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尤高。
由此,我想到了与读书有关的四种人应该如何做:
为师,近势力纷华、知智械机巧,不仅不染、不用,而且能保护、教育学生抵御邪门歪道,并且有愿望、有能力制止和打击搞邪门歪道的人,才能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好教师。
为学,为父母而读书,只可能成为一个好孩子;为老师而读书,只可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受求知欲望和充实自己的动机的驱动,为浓厚的兴趣、执著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而读书,才会有无穷的动力,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大学问家、大实践家。
为官,对顶头上司负责,可以保住乌纱;对党负责,可以保住党性原则和党籍;对人民负责,可以保住人类的良知;对历史负责,可能丢掉乌纱和党籍甚至生命,但可以得到好的口碑和灵魂的解脱。
为商,“无商不奸”不应该成为为商的行动指南;只有“以有余换不足”的适度流通,才能发挥商品的潜在价值和提高其使用价值。读书读得好并且合法经营的商人被誉为儒商。儒商求利但不忘义,现在有些商人,读了几句书以后,批判孟子的“王何必曰利,以有仁义而已”,其实质是为自己的见利忘义找托词。古代舍私利救国家的牲口贩子弦高,应该是儒商的世代楷模——尽管他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有一种爱国情操和牺牲精神。
近年来,我常有一种自我压抑的心情,我不能心安理得地自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和先进的科技,为我国带来了何等的辉煌,可是,近百年来,衰落了。自1949年人民当家作主人以来,过去了半个世纪,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能使祖国母亲恢复她昔日的风采。我们是炎黄不肖子孙!落后要挨打,其实软弱也要挨打。等到有一天,我们在北京一跺脚,美国佬伸向轰炸我国驻外大使馆巡航导弹按钮的罪恶之手就得缩回去——到了那时,我才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地对祖国母亲、对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高呼,我是炎黄子孙!这一天,也许我是看不到了,但你们应该、而且一定能看到!我想跟我的儿子说:到了那一天,你“家祭毋忘告乃翁”的时候,请给我发一个E-mail!
现在,我可以公布我对“读书到底是为了啥”的答案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代立下的誓言,让我们以此共勉。
二、读书方法——无定规、有原则
不少学生总希望老师介绍读书方法,更有少数人希望老师能传授读书走捷径的诀窍。其实,一千个人读书,有一千种方法,而且,大都不可移植。如果硬要讲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只能概括为六个字——无定规、有原则。
我个人的第一个原则是,正确理解“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
第二个原则,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读书,有“翻一翻”和精读两种读法。刚开始时,最好在有根底的先生指导下,精读几本有分量的书,给自己打下良好而坚实的根底,养成个人读书的良好习惯。然后,为了拓广知识面,可以“博览群书”。当然,“博”了,难免不“深”,于是乎,在许多读过的书中,自己再精选几本精读。经过“越读越厚”,到“越读越薄”,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样,书才算读出点名堂来了。
如何认定书好不好?我个人有一套“招数”。首先,看出版社,有一些出版社就从来不出平庸的书;其次,看看序言和跋,或者是前言、后记等。这些都是看主旨和观点最适当的地方。至于推介的文章宜慎读,因为,现在溢美、吹捧的文章太多了。
第三个原则,“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熟能生巧”。有的人把耍小聪明也用到读书上来了。其实,坦然承认自己是“笨鸟”,只有“先飞”才不至于落后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有些书要读得滚瓜烂熟。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中国的老式私塾要学生死背课文,当然有其十分落后的一面;但是,博闻强记要趁年轻,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小时候背熟的东西,虽然当时不一定都能理解,但是,先把它们储存到“第二个胃”里面,长大以后,按需要时不时弄一点出来“反刍”,加上自己阅历的“酶解”和感悟的“催化”,可以使你终身得到营养。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今天“书山有路多歧路”,歧路本来就容易“亡羊”,何况,现在似乎总有那么一些专门误导青年的“误导专业户”。因此,在我们奋力攀登书山的时候要小心误入歧途。当然,实在“歧路亡羊”也不是不可挽救,因为,“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三、书山歧路
我所看到的书山歧路,大致有下列八条(后来又找到了四条,以后补齐——
歧路一,读书的苦和乐。我发现有些同学打电子游戏机、扑克牌,兴致勃勃;一读书就犯困,打不起精神。其实,这里有一个苦乐观的问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当然是辛苦的,但它预示着丰收的欢乐。有些学生老羡慕别的同学聪明,读书、解题好像不费什么力气。当然,有些人是机灵一些,但是,他们的“轻松”,是在读书上讲究“要得活方法,先下死功夫”的结果。
歧路二,读书的感悟与“捷径”。许多事情可能真有捷径,有窍门;惟有读书,一开始就得靠积累。有的同学只看到大学问家成功的喜悦,没有或不愿意看到过程的艰难。他们误认为灵感就是运气,就是机遇。其实,灵感只是稍纵即逝的火花,积累才是长年堆码的柴薪,光有火花,没有柴薪,能燃成熊熊大火吗?机遇也一样,她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歧路三,中国的典籍与西方和当前中国某些畅销书。中国的典籍太精炼、太浓缩,一个字包含的意义太丰富、太深刻,有时候又叫人感觉有点玄,因而,太难啃。不管说的人是否过度夸张,“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就充分说明了它太过于浓缩。要读懂它,首先要疏通文字障碍;其次要“掺水熬汤”,用“高压锅焖煮”。而西方和当前中国的许多所谓畅销书,从书名到内容,从写作的手法和用词造句到宣传手段和推销广告,仿佛要你相信,只要你读一遍,就能熟练地掌握待人处世的真谛、事业人生的成功之道,就能在社会实践中应用自如、立刻名利双收似的;加上那些“误导专业户”的天花乱坠的吹捧,这些书立即变成了崂山道士的符咒,烧成灰,冲上白开水,喝下肚去,立即可以“穿墙过壁”!只要稍微认真地翻一翻,你就会发现,这类书大都水分太多,要拧干、挤干来读。一本特大部头的《卡耐基成功之道》,我下了好几次决心,多次都没有把它读完。后来咬紧牙关通“翻”了一遍,整本书我只记得一句话,那就是卡耐基自己给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我认为,这是卡耐基成功的最重要的“门道”,他能团结大多数能人,他会使用“强过自己的人”,他不搞“武大郎开店”,不搞窝里斗。这是我用“漏勺”从大部头的“清汤”中捞出来的精华。
不论读中国的典籍也罢,读西方的畅销书也罢,还是毛泽东同志的主张管用,那就是我们还是得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
歧路四,立竿见影与水到渠成。目前不少朋友,包括年轻的朋友和中、壮、老年朋友,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浮躁的心态带到了读书之中,以为只要熟读“妇女防身100招”,就能制服欲行非礼的色狼。其实,书,从读到滚瓜烂熟到熟练地应用,还有一个厚积薄发、“无限”积累、长期实践的过程。有的人只看到名家“渠成”的美好结果,没有、或不愿意去看他们“水到”的艰难过程——馅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会个个都恰好掉到你的嘴中;馅饼是靠自己从取材到加工,辛辛苦苦,一个一个烘烤出来的。
歧路五,手册性的书的死读与活读。话题至此,自然就会要转移到如何读手册性的工具书了。说手册性的书易读,那是说靠死记硬背就能“熟”,说它不易读,那是说一旦把它读死了,它顶多只能帮你解决N=N的问题,一旦碰到N=N+1的问题,就傻眼了!“公关手册”之类的书就有这种特点。比如,“服务用语50句”、“服务忌语50条”,万一你遇到第51种情况,你说:“对不起,我得去翻翻手册!”一看没有,还得临时去请教公关部主任、企业形象策划人员,那就来不及了。比如处理人际关系,可能假设100种前提,设计100种应对,但是,若碰上此中没有料到的第101种前提(情况)呢?我有一个最“低级”、因而也就是最基础的原则,那就是:尽管我不一定总能做到因为我的存在与活动而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我一定要做到不因为我的存在与活动而给他人带来不幸和痛苦。“登高必自卑”,要想攀登高峰,必须从低处起步。有了这样的“原起码”的思想基础作为起点,从这“最低级”的原则出发,不懈地向高处攀登,我想,达到共产主义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不是一种空想了。
歧路六,人以书名与书以人名。有一种名人,是因为书写得好而出名,如屈原、李白、鲁迅等等,加上他们用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做人的规范,身体力行地推行自己在书中提出的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赢得了古往今来的广大读者。这种人写的书应该多读、细读,放心大胆但又独立思考地读;另一种人,在别的某一方面,由于某种凑巧的原因成了名,然后想起、但是它们混杂在与其说是“签名售书”还不如说是“卖书售名”甚至极少数是“卖名售奸”的、某些品位不高甚至俗不堪耐的书之中,那么,我们选取和阅读时,就应该特别细心和小心。有一部分名人好打官司,我陪不起——包括时间和费用都陪不起,所以在此,不愿也不敢举例,更不点后一种名人之大名。
歧路七,素材与观点。有些书素材翔实而丰富,但是,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或者已有公认的定论证明其观点是错误的。这样的书仍旧可以读,那么多的材料,不用白不用!我读这种书的办法是,用他的材料为我的观点服务。
比如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现代行为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金获得者康罗·洛伦兹在他的一部重要著作《攻击与人性》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低等动物的攻击行为对其生存有利;人类的好战行为有其先天性的基础。在整本著作和他的思想体系的表述中,充满着对“人类的攻击性是合理的”的暗示。他研究的出发点是回过身来看“人的来龙”,是以社会生物学和存在主义为基础的;而我的观点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能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恰恰就是在长期共同的劳动中逐步削弱内部自相残杀和加强协调的结果。我既回头看到了“人的来龙”,也看到了人与动物分离的本质;更前瞻了今后“人的去脉”。因此,我总是特别强调:人必须继承动物的某些本能,但人不能只剩下动物的本能。
歧路八,读书的求功名与求自娱。我有一位当处级干部的朋友,他退休时想提半级而未能如愿以偿,十分感慨地与我谈心:“唉,早知道这样,在我升到副科级的时候,就应该细读《资治通鉴》,因为里面有许多为官之道。”我说,你是幸运的。《资治通鉴》确是一部好书,但是,你若是像某些“官”那样,专门在它当中去寻找、吸收当官的“智械机巧”,把一本好书读歪了,说不定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呢!
读书,我不主张消极的自娱、自乐的自命清高,但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尚情操上。当然,我也决不排斥从书本中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和技巧,但我更重视做人、为师、为学、为官、为商的规范和艺术。我希望莘莘学子在读书与做人的领域中,以强大的知识武装头脑,以美好的情趣陶冶性情,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格。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的旅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读别人的书和写自己的书的过程。在我60岁生日的那一天,我想到,假如我能回到妈妈肚子里“再来一次”,我会怎样做人和读书呢?
我以下面的感悟来自勉,并与大家共勉,以此作为我今天演讲的结束语:
做 人:
狂放而不虚妄;
得意而不忘形;
同流而不合污;
奉献大于索取。
做学问:
博览群书、独立思考;
兼容并包、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