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落后的根源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呈现加大的趋势。针对内蒙古经济发展落后的成因,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论解释。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全区总面积的60%为荒漠化土地,而且还在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扩展,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0多亿,除荒漠化以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在内蒙古地区也很严重。有学者认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优劣确实可以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差异作出较为有力的解释,但生态环境决定论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在生态环境基本相同的地区却有着差异十分明显的经济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这种大流通、大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交通不便成为影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铁路公路是内蒙古交通运输的主导,但路网密度小,分布不均匀,铁路运力不足,仅能满足沿线运输需求的大半,使许多工矿企业受铁路运力所限而处于以运定产状态,公路建设标准低,国道断头路多、晴雨通车率很低。民航、水运、管道运输规模太小,所占比重不及交通运输总量的1%。东西部交通联系薄弱,经济出口公路和对外口岸公路路况较差,制约了内蒙古与国内外的经贸发展。内蒙古横跨三北,地域狭长,多年来区内东西部一直没有一条横贯全区的交通动脉。这种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区内市场难以形成。有学者认为,交通运输业发达之日就是内蒙古的差距缩小之时。

   也有学者提出,内蒙古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缺乏资本,储蓄率太低,因而形成经济发展的贫困恶性循环。资本投入决定论对区域差距成因的解释,留下两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资本投向中的区域选择,为什么选择东部地区,而没有选择像内蒙古这样的省区?二是为什么同样的资本投入在不同区域内会有差异较大的经济增长率,换言之,是什么原因导致资本在不同区域内的利用率出现较大差异?不解决这两个问题,类似内蒙古这样的落后地区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不能保证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

   一些持人力资本决定论的学者则指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才竞争,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应归结为人力资本内在的积累与增长。和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体状况是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外流情况也很严重,这也成为限制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随着人们对区域发展差异性诸因素认识的深化,制度的至关重要性得到了更多认同。因此,有学者认为,认识和解决区域经济差距,必须从制度根源出发,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考察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有充足的要素投入其中,二是域内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在区际贸易中能较为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获得较多净收益。上述三方面因素都受制度因素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制度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投入的多少、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和区际贸易优势的大小都将产生十分明显的差异,由此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和扩大。内蒙古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制度原因是,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形成的外部约束和区域内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形成的内部约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央政府的相关制度安排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形成的制度性约束将逐步消除。因此,谋求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本举措是加快区域内部制度创新,基本思路是,从区域内部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两方面入手,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政府机构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内部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通过消减与东部省市的制度差异来缩小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