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因素可以影响人均资源因素,进而影响土地的吸引力,影响土地被掠夺的概率。人口越稀少,人均资源一般就越多,土地的吸引力就越大,土地就容易成为对方掠夺的对象,这会导致土地丢失概率增大。
人口密度因素通过影响人均土地资源因素,进而影响人口生存压力。在自然条件相同时,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土地资源越少,人们的生存压力就越大,人们就越具有扩张动力或移民动力。
人口密度因素可以影响单位土地生活人口的实力,单位土地生活人口的实力,决定抗御掠夺的能力,抗御掠夺的能力影响土地被掠夺走的概率。人口越稀少,单位土地生活的人就越少,单位土地生活人口的总力量就越小,抗御掠夺的能力就越小,土地被掠夺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比如加拿大人口高度稀少,100多年前的加拿大人口密度更为稀少,许多地方荒无人烟,这导致大量美国农民毫无阻挡的迁移到与美国相邻的加拿大区域,这些地方逐渐的变成了美国的土地。人口过度稀少导致加拿大难以看得住自己的土地,逐渐被美国国民蚕食。
上面是三个人口密度因素是对土地得失的概率关系逻辑,大量的事实也基本显示这个逻辑的实用性。美国领土的扩张,就与此有关。美国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逐渐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只所以能成功的重要潜在因素就是,美国西部的邻居都是人烟稀少的区域(美国控制的区域人口密度也不算大,但是相对西部或南部的土地,美国的人口密度已经属于比较大了,这客观上导致美国具有人口压力,具有土地扩张的动力),遇到的扩张阻力不大。由于与美国相邻的西部或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太小,资源显的太丰富,导致美国人口私自移民到不属于美国的土地上,这些地区的人口构成逐渐变成以美国人为主,最终美国通过购买等各种措施获得这些生活着美国人的土地。
美国领土扩张大约在100年前基本停滞,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周围人口稀少区域基本被美国占据,剩余地区人口已经不那么稀少了,人口不稀少的土地无利可图,缺乏吸引力,这遏制了美国土地的扩张趋势。
中国外东北的丢失,也与外东北人口密度过小有关。当时的清政府限制汉族人口移民东北地区,导致东北地区人口高度稀少,进而导致东北地区力量空虚,从欧洲不远万里到来的少量俄罗斯人口,就可以相对轻松的占据外东北地区,最终导致中国外东北土地的丢失。
较大的人口密度与较小的人口密度具有相反的效应,较小的人口密度容易导致领土丢失,较大的人口密度容易导致领土扩张。较大的人口密度容易产生人口压力,具有土地扩张动力。比如,印度人口密度较大,比中国人口密度大三倍,这导致印度人口压力比中国大,这导致印度扩张动力比较大。虽然印度整体力量不如中国,但是印度在较大的人口生存压力条件下,冒着战争的危险,依然产生火中取栗的行为,占据中国藏南近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里是中国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也是比较适宜生活居住的地区,对印度很有吸引力)。虽然因此而产生了战争,但是印度幸运的是,依然占据着这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听说已经移民几百万人口(比现在西藏自治区管理的人口还要多,这9万平方千米的藏南亚热带土地是西藏最适宜人们生活的好地方)。
中国整体人口密度没有印度大,总体人口压力没有印度大,导致中国不愿意为此而发生更大的麻烦,这导致了中国的容忍。最主要的是藏南这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很少的人口,人口密度高度稀少,属于容易丢失的土地,结果可能因此而永久丢失了。
人口密度因素对领土得失存在重大影响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