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汉阴三沈文化现象:蓦然回首 国粹犹在


 聚焦汉阴三沈文化现象:蓦然回首   国粹犹在 

     

由启功先生和杨仁恺先生题写馆名,被著名作家周而复先生生前赞誉为“中国文化界重要项目之一”的“三沈纪念馆”,在三沈昆仲的出生地———陕西省汉阴县城奠基兴建以来,特别是2005 92526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汉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三沈文化研讨会暨“三沈纪念馆”开馆典礼和沈尹默先生书法真迹精品展等“三沈”文化系列活动在汉阴县成功举办,引起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北大党委纪委书记、中文系主任闵开德教授,代表北大在致辞中评价说:“这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陕西省、安康市和汉阴县的领导敏锐洞察到汉阴的地方文化优势,成功地打出了‘三沈’这张文化牌,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已经关注到了陕西汉阴,汉阴也依托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赢得新的发展。”

三沈”之魂———北大精神  

因父亲曾两任汉阴厅抚民通判(后任定远厅同知),家室安居汉阴县城,祖籍浙江吴兴的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兄弟,于19世纪80年代诞生于陕西汉阴县城。棠棣三人自幼受南北交融、东西荟萃的汉水文化熏陶,少年立志,勤学苦读,在汉阴学习生活20年左右,辛亥革命后相继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

 “三沈”昆仲在传统诗学、新诗创作、书学、语言文字学、文献档案学等领域,均开启一代风气之先,卓有建树;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是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等校早期的中心人物,对蔡元培、陈独秀等人进北大及在北大的去留,乃至"五四"后北京大学的未被解体和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创办都起了关键作用,他们与时俱进,坚持正义,捍卫真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鼓与呼,为营救“五四”运动中被捕教授和学生竭力奔走,表现出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抗日救亡斗争中,他们宁死不为侵略者和敌伪政权做事,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他们以科学态度治学,以民主精神育人,桃李满天下,美誉享四海,培养了茅盾、丁声树、顾随、台静农、周祖谟、郑骞等一大批学者中坚,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沈尹默和沈兼士兄弟均以不朽业绩均载于《词海》。

北大资深教授陈玉龙先生说:“沈尹默先生兄弟三人人品、学品、书品、诗品俱佳,都是北大赫赫有名的教授和大学问家。沈士远先生善讲老庄哲学,沈尹默先生诗书双绝,直追‘宋四家’,的确是一代宗师;沈兼士先生精于国学,是语言文字学宗师。三位先生都是蔡元培校长的亲密战友和同事,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们遗留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先生2002112日来信指出:“汉阴县拟建‘三贤故居’,此为中国文化界重要项目之一。‘三沈’与当时‘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二马’(马幼渔、马衡)并提,为著名学者、专家,理应保存故居,以便后人瞻仰学习,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等。‘三沈’均是文化大师,享有国际声誉,国内外研究‘三沈’者不多,应予加强。”

闵开德教授在三沈纪念馆开馆典礼时指出:“今天,我们纪念‘三沈’,不仅为北大,不仅为人杰地灵的陕南汉阴,更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门三杰’的奇观,更为弘扬三位先生坚持正义、弘扬学术、不畏强权、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而这些也正是北大的魂!
“三沈”品牌———汉水至尊    

安康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处处水碧涧幽、峰奇岭峻。由于地处我国东西南北文化的过渡交融地带,文化瑰丽、板块众多,是其它地域难以媲美的。现有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证明,安康在内的汉水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早在石器时代就表现出兼融我国南北文化的特点。春秋战国以后,汉水流域成为华夏民族大迁徒的重要栖息地,稻菽文化和麦粟文化在这里兼作并种,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圆融宽和的汉水文化秉性。《诗经》和《楚辞》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个源头,而这两个源头恰好在汉水流域交汇在一起。《诗经》中“二南”、“二雅”中的大多数篇章所描写的是汉水流域的诗篇,而以《楚辞》为歌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许多诗作中以忧国忧民的激情凭吊着汉水。秦汉以来,汉水文化以交汇开放的气魄,兼容并畜的胸怀,吸纳消化其它优秀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并深深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乃至世界优秀文化之中。千百年来,兼收并蓄的汉水文化流进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血脉,也自然深刻地影响了生长于斯的“三沈”昆仲,形成了他们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爱国爱民的文化精神、包容万象的学养和淡泊沉稳的性格特征。

沈尹默先生的外甥、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著名油画家谌北新教授年少时曾长期生活在“三沈”身边,他应邀两次来汉阴考察时多次强调指出:“现在很多研究者不清楚‘三沈’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三沈’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其实,‘三沈’的学问、思想、为人、性格乃至衣着习惯等等都是从汉阴来的,是汉水文化养育出来的,是严格的家教熏陶出来的,是多年的‘童子功’练出来的。没有在汉阴多年练下的‘童子功’,‘沈天下’(沈士远)、沈尹默和沈兼士一入北大就讲历史,讲哲学,讲文学,一讲一学期,滔滔不决地讲了一二十年,那能现蒸现卖吗?……我们应借汉阴筹建‘三沈纪念馆’的东风,研究弘扬汉水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外无数发展实例证明,名人优势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形象形势和经济优势。安康是“三沈”的故乡,“三沈”不仅是汉阴的文化品牌,更是安康乃至陕西的重要文化品牌。因为“三沈”之所以才华卓绝,大气非凡,饮誉世界,并非是守在汉阴一隅之地闭门苦学而成大器。“三沈”昆仲弱冠之后,游学中外,雄视古今,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精神财富。可以说,“三沈”的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求是精神,三沈的文化是放眼世界的开放文化。正如汉阴县当任领导所说的那样:“‘三沈’昆仲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不仅是汉阴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我们有责任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挖掘好,整理好,弘扬好,使其成为汉阴乃至安康的资源优势、形象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沈”故里———厚德载物   

 “三沈纪念馆”的兴建,昭示着民族优秀文化的复兴,昭示着汉阴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提升。获悉“三沈纪念馆”落成喜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副校长、93岁高龄的中国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在301医院病榻上,欣然为汉阴题写了“三沈故里”题词,并以特快专递寄赠;美国耶鲁大学资深学者、著名书法家、年逾九旬的张充和女士(沈尹默先生在重庆时期的弟子)也题写了“三沈故乡”寄赠。陕西师大资深教授霍松林先生撰联“新学导先河珠联壁合尊三沈,法书垂典范龙卧虎跳继二王”寄赠;原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舟题赠“民族精英,俊逸千秋”,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学者舒乙(老舍先生儿子)题赠:“汉阴三沈在中国新学诗歌教育书法史上导先河,功勋卓著。”一时间,海内外众多杰出专家学者相继为“三沈纪念馆”题赠墨宝。更为可敬的是,“三沈”亲友将珍藏多年的30余件沈尹默、沈兼士和于右任等人的稀世珍品墨迹带来汉阴展出,并向“三沈纪念馆”捐款和捐赠“三沈”墨迹、遗物、著作、藏品等,本地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不同方式表达对兴建“三沈纪念馆”的支持,无数参观者不远千里专程前来纪念馆参观,留下许多感人佳话。

著名学者肖云儒认为,文化积淀与文化形象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基础、最全面、最先导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力代表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文化形象常常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以“三沈”纪念馆系列文化工程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使其逐步成为传承 “三沈”人文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领开发、推动开放、加快发展的先导工程,成为全县干群陶冶情操铸灵魂、移风易俗添干劲、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支柱,使汉阴秀美山川和文化名人交相辉映,提升汉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竞争实力,这是汉阴县委、县政府的战略远见和睿智决策。

汉阴县已将战略眼光瞄向世界——通过市场化运作兴建“三沈故里”碑林,逐步将“三沈”纪念馆建成荟萃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集文化研究、爱国教育、文物展示、旅游开发、对外宣传于一体的三沈文化博物馆,并将其逐级申报为中、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筹划成立“中国三沈文化研究学会”和“三沈文化”传播实业公司等,构建以“三沈”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申报中国书法之乡,修复汉阴明清一条街,建设好富有“三沈”文化底蕴的龙岗园林、凤凰山“三沈之旅”国家级森林公园等系列文化工程,将汉阴建设成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文旅游胜地,进而推动安康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

 

                 (汉阴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