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绩效文化!


绩效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员工愿意为企业的绩效承担个人责任。企业通过建立员工参与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制度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提高员工主人翁参与意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员工能自觉地从经营者的角度,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行创新、改善、改革,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且当员工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爱有加,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才会为企业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企业只有拥有了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的员工之后,才能真正做到“顾客至上”,主动为客户创造“宾至如归”的温馨氛围。 为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承诺 关于传统企业或官僚制文化,总有这样一些陈词滥调,认为员工应被视作一种工具,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具,像“机器上的齿轮”一样,企业只考虑员工现在能为企业做什么,而不管他们将来能做什么。

高绩效文化则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拥有高绩效文化的企业,十分重视对企业中所有等级的员工的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帮助员工开发他们的潜力,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么企业也无法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实现成功。

但是不同的企业在对员工的投资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如通用和雀巢的领导发展计划,把管理者作为员工的教练和导师的能力,作为衡量管理者的标准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一种开放、诚实的反馈,使关于员工擅长做的事情以及能改进的部分的信息,能及时被企业获取,帮忙员工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高绩效文化通过向员工提供培训计划,而不仅仅是向管理者提供,强化了对员工的投资。如某些企业向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并且引入了一些工作场所的激励措施,如儿童看护休假、弹性工作制、工作分担、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等,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能。

鼓起勇气,大胆创新,寻求新的机会  在当今快速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成功的企业必须能够快速、持续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并适时地做出调整。但是究竟有几家企业能真正做到,让他们的员工能坦然的去冒险,去尝试,去挑战现状?又有几家企业能真正地包容员工所犯的错误,只要他们能从中得到经验教训?

效益观,强调文化是为企业效益服务的,是试金石。如果一个企业文化不能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这种文化就是不健康的。实际上,效益也是战略价值体现方式之一。绩效文化更多倾向于文化要为效益服务的。考评观强调公平。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通过劳动者的付出多少、难易、好坏进行评价,以便为战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对岗位工作进行评价。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树立起考评意识,就不能说是强的绩效文化。分配观强调差距。公平不等于平均,和谐不等于大锅饭。差距恰当地体现了劳动的价值,绩效文化才得以体现。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绩效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一是过程,一是结果。从目标方向上来看,主要强调战略意识,促进人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从过程来看,主要强调差异意识,促进人尽其能;从结果来看,差异分配才是公平,没有差异是不公平的,促进按按绩效分配。

绩效文化强调考评观,那么绩效文化也是需要考评的。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绩效文化必须能够味被测量,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绩效文化。如果从事绩效文化倡导者本身无法按绩效文化来操作,那么只能是一种坐而论道。

如何测评?文化测评方面,国内刘孝全是权威。他怎么做属于自己的技术“绝秘”,这里我只谈点自己的理解。常常说文化适合才是好的,如何才叫适合。一是文化与战略方向匹配,文化指一个方向,战略是一个方向,那不是适合;二是文化结构是未冲突的。质量文化强调一个方面,人力资源却强调另一个方面,那不是适合;三是文化管理水平如何。如果没有管理文化的基本能力,可能只能在大会小会上喊喊而已。测量之后,便可能找到差异。差异文化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差异,二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差异,三是与外部之间的差异。

一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能力上差异的,不同人在不同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劣势,不同人在同一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只有承认人的差异,才可能有效管理这种差异。个体之间文化的差异测评是个难点,牵扯到投入与产出。

二是从个体与组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只有承认了才可能不断纠编,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不断吻合。另一方面是贡献有差异,贡献方式会有差异,贡献额度也会有大小。其实,组织内不同群体团队之间也存在差异,这常常是量化测评的重点,需要一定水平的量化技术。

三是企业整体与外部之间的差异。与国内同行之间有差异,有优势有劣势,我们必须发挥我们的优势,回避劣势,使整个企业的绩效最大化。与国际一流企业也有差异,甚至这种差异是全面化,需要更个组织不断努力,进而不断向优秀企业进化。这常常是人们愿意定性或定量分析的,对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对容易些。

一般来说,并购双方的企业在文化上同质的部分往往不多,常常表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性。企业并购以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如果不能认同并购企业的价值观,不喜欢并购企业的管理作风等,并购后的企业便很难管理,两家企业就很难真正融合,这将严重影响并购后企业的有效运作和最终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并购后的企业双方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需拥有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即共同的核心文化或至少是“ 文化上的姻缘”,这就需要进行并购企业间的文化整合。如惠普和康柏的合并,因文化方面的原因最终而导致“1+ 2= 3”的局面。

最后,李绘芳老师认为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时,冒险、创新就变得更容易,也更重要。当企业具备了这些品质,也就可以着手建立组织信任的氛围,不断向员工授权,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让员工体验主人翁般的感觉。因而,企业必须能够有效地结合这六种品质,才能成功地构建并维系高绩效文化,使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